浙江农林大学博士发挥优势助力新疆农林业发展

12.12.2014  17:17

  中新浙江网12月12日电(见习记者 谢盼盼 通讯员 陈胜伟)给美味的阿克苏苹果“上户口”,让浙江生长的铁皮石斛在新疆安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新鲜事一桩接一桩,这些都和一位从浙江来的农学博士密切相关。

  这位博士叫刘兴泉,是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教师。日前,刘兴泉博士再一次带领学校的几位专家,共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指导当地果品检测和铁皮石斛引种栽培工作。

  发挥专业优势,为新疆农产品上“户口”

  从2012年12月开始,刘兴泉经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农林大学推荐,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13、14批博士服务团,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局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工作。

  第一师阿拉尔市有各类果品生产面积94万亩,产值达100多亿元。如何管好这些果品的质量安全一直是师市领导关心的大事。刘兴泉博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检测站于2014年1月获得首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资格。

  第一师一共有16个团场,从事各类果品生产的职工达4万多名。刘兴泉博士为了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根据当地建制的特殊性,创建了一套8位的农产品追溯编码体系,并且在全师范围内进行推广,已形成了一整套可以简单易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014年9月,刘兴泉博士带头组织开展了全师1700余批次果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该工作直接参与检测人员达40多人,历时3个月并由多家单位协作共同完成。当地电视台、日报等主要媒体多次采访并报道该项检测工作,分管师领导称之为历史性的突破。检测结果对推动当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品牌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

  牵红线搭桥梁,铁皮石斛在新疆安家

  在长期援疆工作中,刘兴泉博士对第一师的农业生产现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第一师棉花和红枣是两种主要的农作物,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刘兴泉博士有了将浙江省的一些特色农业引进到第一师的想法。

  2014年6月在台州市智力援疆项目的支持下,刘兴泉博士结合学校技术优势,将一直栽种于南方地区的名贵中药铁皮石斛,引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的苗木中心。为了加速项目推进速度,刘兴泉博士设计了种子、小苗、中苗和大苗同时引进的实施方案,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各不同苗龄的生产技术均取得了成功。

  该项目的引进打破了西北地区不能种植铁皮石斛的论断,为一师农业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项目受到兵团领导及师市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的苗木中心,已经种植10万株各种苗龄的铁皮石斛,具备年生产100万株组培苗的生产能力,2015年该项目将在全师范围内推广扩大。

  此外,刘兴泉博士负责组织开展了全师历史上最大规范模、为时半个月的千人大培训,多次安排第一师技术人员到浙江农林大学参加培训,在测土施肥、叶面营养诊断、湖羊引种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两年的援疆工作已近结束,刘兴泉博士仍然在努力推动浙江农林大学参与开展的援疆培训及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引进等工作。

  只要当地需要,随时为新建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评估、农产品编码追溯体系、叶面营养诊断、铁皮石斛栽培等相关的技术先后在天山脚下落地生根,刘兴泉博士两年的援疆工作已经结束,在两年的工作中,刘兴泉博士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这片广阔而粗犷的土地。

  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当地的认可,2014年3月,第一师阿拉尔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给予刘兴泉博士记个人三等功,并予以通报表彰。师市常委副师长杨江勇、师市常委副师长张跃勇分别到浙江农林大学表示感谢。

  眼看着带着浙江人民深厚感情和浙江农林大学殷切希望的各项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当地群众一条新的致富路,刘兴泉觉得特别高兴。他说,能用两年时间为新疆的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于自己的一辈子都很有意义,现在自己在新疆的服务时间虽然要结束了,但是自己和新疆人民的感情已经建立,以后只要当地有需要,他都会尽自己的全力,为新疆的农林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