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技园区多举措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13.03.2017  17:42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是福建省尝试的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其建设和发展均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有关各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进行积极探索,针对省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按照“政府引导、主体运作、地方为主、省级扶持”的思路,打造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由福建省科技厅在2013年启动建设的首批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日前顺利通过专家组综合评估,在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有效发挥了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园区建设以来,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将重投入、搭平台、拓项目作为主要模式,积极发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的联合协作,打造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截至目前,9个园区科技研发总投入5.62亿元,新建科技研发平台63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2个。承担科技计划项目355项,其中国家级36项,省级104项。
      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搭建和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并取得一系列研发成果。至2016年底,9个园区保存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数量2020种,引进或自主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系)61个,研发新技术153项、新产品258个、新装备76台(件),获得授权的各类专利数1041件,其中发明专利87件。制定实施各类标准29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37篇,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28项。
      二、加大农业创新创业服务力度
      园区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加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失为一条促进园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园区建有总规模达39276平方米的创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发等公共技术支持服务,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目前,已扶持园区中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个,孵化企业数量163家,孵化企业开发产品数量669个。
      通过构建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各园区吸引入驻科技特派员团队15家,活跃在园区生产一线的科技特派员397人,其中国家和省级科技特派员98人;并鼓励特技特派员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饲料、新肥料、新农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六新”技术,带领农民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进行创新创业示范,将资金、信息、管理等各种关键生产要素聚集并融入到农业生产和园区发展中。截止2016年年底,通过科技特派员引进推广新品种(系)364个、新技术137项、新产品252个、新装备85台(件)。
      三、做强做大地方优势产业
      园区围绕各自的优势主导产业聚集企业,并启动企业培育成长工程,横向增强配套力,纵向延伸产业链,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园区企业聚集,提高园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引进、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163家,园区企业聚集度(入园涉农企业总数/园区所在地涉农企业总数×100%)均值约为43.21%,其中泉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企业聚集度甚至高达80.64%;园区企业发展潜力(园区企业产值增长率/园区所在地企业平均产值增长率)均值约为3.21。
      企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提升了产业的集群效应。目前,各园区的主导产业均已发展成为所在县市的优势特色农产业,如平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密柚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种植面积65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50亿元,带动相关产值100多亿元,创下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品牌价值、出口量6项全国第一。泉州园区的“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成为国家唯一支持建设的对台引种创新平台,也是首个国家级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推广平台。该平台占地面积700多亩,累计引进台湾名特优园艺作物39种、品种110个,台湾农业新技术6项,多项新技术和品种为大陆首家引进,并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助推三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园区结合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功能布局,强化政企联合、产业拉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开展科技指导、培训等服务,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494场次,培训人数11.17万人次,接待参观人数75.61万人次。加大对“三区”农户的“科技帮扶”,推动 “六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及应用,助推“三区”农民快速、稳步增收。2016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所在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2倍,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所在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3倍,做到统筹兼顾和整体推进,引领园区群众走出一条新型的科技致富之路。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