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技术拍卖会 浙江省农科院10个项目共拍得1181万元

28.11.2016  15:05

    “110万元第一次”“110万元第二次”“110万元第三次”。随着拍卖师的一锤定音,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优21”最终以110万元的价格被某企业拍走。该杂交稻的育成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军心中的石头也随之落地。

    “这样的拍卖价格,比我预期的高了不少。”王建军坦言,技术拍卖的成功,也意味着这款杂交稻的推广速度将会大大加快,这一技术所转化的成果也将被广泛运用。

    这是昨天发生在浙江科技大市场的一幕。在这场专门面向农业技术的拍卖会上,省农科院有10项技术参与了拍卖,拍卖总成交价为1181万元,溢价率达到65.2%。

    这些参与拍卖的新技术,并不是昨天第一次亮相,在周五的路演展示上,它们已经吸引了许多企业关注的目光。

    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华认为,如此规模的农业新技术路演和拍卖会,在浙江尚属首次。农业科技人员从田头走上展示厅“”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拍卖,让市场与农业新技术无缝对接,让新技术尽早转化为成果走向市场,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创新。

     农业技术

    我管技术你管推广 产学研分工明确

    张冬青是油菜“浙油50”的育成人,在忙碌了两个多月之后,她终于能喘一口气了。

    作为在拍卖会上第三个登场的项目,“浙油50”经过多轮竞拍,最终成交价锁定在360万元。

    如此竞拍价格,张冬青觉得挺满意。谈及拍卖会对新技术的推广作用时,她认为,既然企业愿意花大价钱拍下技术,势必会花心思去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她坦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比较耗费精力,通过这样的拍卖,新品种、新技术能加速推广,科技人员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两全其美。“经过此次拍卖会后,不少企业都来找我,希望和我合作,这在以前是很难遇到的。

    和张冬青一样,王建军培育的浙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新品种也被不少人看好,不过在他看来,拍卖会带给他更多的是渠道。他透露,此前他育成的杂交稻都采取自己向种粮大户推介的方式推广,推广效率低、成功率也不高,现在新品种卖给了企业,企业会通过自有的渠道进行推广,成效比自己单枪匹马干高了不知多少倍。“通过这样的拍卖,研究人员们获得的收益将会更多,也更有动力为农业企业提供服务。

     创新模式为农业新技术与企业牵线搭桥

    鲜红的草莓、金灿灿的稻米、饱满的玉米……几十种农作物在浙江科技大市场集中亮相,它们都是来参加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投资路演推介会暨浙江省秋季科技成果竞价的新品农作物。

    在拍卖会之前,这些新品种、新技术还经历了一场路演展示。

    为了能让人们更好地体验新品农作物,浙江省农科院的工作人员在路演现场烹制稻米、玉米和番薯等食材,供参观者品尝。

    现场工作人员一边煮玉米一边告诉记者,他手里的这款玉米叫做“浙甜11”,甜度高,颗粒饱满,产量大,亩产量可以达到1348公斤,糖分也比一般玉米要高。

    除了玉米,一款名为“浙鲜9号”的毛豆也来“掺一脚”。品种育成人、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所长朱丹华介绍,这个品种的毛豆具有成熟期早、口感好、抗病性强等特点,生育期(出苗至采收)只要75天,播种时间也比普通毛豆要早。因为生育期的缩短,也为种植者增加了额外利润的空间。

    江苏兴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兴,在路演过程中一直拿着牌子,他告诉记者,他对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姚燕来的“利用蝇蛆处理猪粪技术开发动物蛋白和生物发酵有机肥”项目很感兴趣,他说:“科技成果路演形式很新颖,可以让企业快速找到技术需求,接下来他希望与姚博士加强全方位合作。

    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华认为,路演和拍卖,不仅是主动式、双向式的交流,更融入了资本、技术、政策、市场、服务等要素,将进一步激活农业创新创业资源,探索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和技术商业化的新机制,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杨华表示:“科技与企业的碰撞,能产生巨大收益价值。科技成果转让的模式,不仅能提升浙江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也能让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作者:通讯员 邵敏 见习记者 朱光函
原标题: 农业新技术拍卖会 浙江省农科院10个项目共拍得1181万元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