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轨交内借钱买票连遭拒绝 感慨信任太难

11.04.2016  11:36

  出门在外,遇上身无分文的尴尬,你会不会找陌生人借钱?4月10日,市民武女士打来电话,讲述了自己在轨交站点借钱买票的经历,让她难过的是,求助多位路人,均遭到拒绝,只有一位站点的安检人员愿意借她10元钱。这几天来,回想事情的经过,武女士在感谢那位安检人员出手相助的同时,也感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太难。

  向路人借钱买票仅一人肯借

  事情发生在4月6日晚上6时30分左右,下班回家的武女士在轨道交通1号线的汾湖路站,准备乘车回家。刷卡进站时,她意外发现,自己的市民卡上已经没有余额了,无法乘车。更让她尴尬的是,钱包里连一毛钱现金都没有,没办法现场买票。她想起可以微信购票,但是询问了站点工作人员后得知,购票后需要去木渎站取票。

  “我人在汾湖路站,身上又没钱,怎么去木渎站取票?”情急下,武女士拦下了一位陌生路人,提出借10元现金,然后当场以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的形式还给他。没想到,对方一听借钱,一声不响就走了。无奈,武女士再次拦下了一位路人,结果又遭到了拒绝。

  “他们肯定把我当骗子了!”武女士说,自己在站点一连拦下好几个路人,但是没一个人肯借,最后是站点的一位安检人员借给了她10元钱。凑巧的是,5分钟后,武女士在站点内遇上了一位朋友,她从朋友那里借来10元钱还给了安检人员。

  武女士回忆,借钱时,为了能把钱还给那位安检人员,自己曾询问她的姓名及电话,但是对方没有说,只知道她姓徐。这几天,武女士一直惦记着要感谢这位安检人员。对于求助路人被拒的事,她也颇为感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

  遇上陌生人借钱,借还是不借?

  4月10日,记者在街头做了一次试验,以没钱乘公交车为由,随机向10位路人借5元钱,结果其中有4位愿意借,另外6位则以各种理由推托了。

  在汽车南站的广场上,记者首先拦下的是一位老人。听说要借钱,老人迟疑了一会儿,摆摆手说身上没带零钱,随后走开了。第二位是带着行李的女旅客,虽然记者提出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还钱,但是她以赶时间为由,很快离开了。第三次,记者找到了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妻,说明借钱的原因后,孩子的爸爸很爽快地借了5元钱。这位爸爸姓王,老家在吴江,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出差,有时也会遇上难事,能有人愿意帮一把,心里会十分感激。王先生还讲述了自己的一次借钱经历,去年有一次开车去常州出差,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却发现自己没带钱,正尴尬之时,排在他后面等待缴费的一位司机借给他40元,帮他付清了过路费。“将心比心,如果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也愿意帮。”王先生说,这么做也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随机挑选的10位路人中,有4位愿意借钱。问起原因,他们都说,虽然常能在新闻上看到街头借钱的骗局,但是肯定有真正需要救急的求助者,希望自己的举手之劳能解别人的燃眉之急。

  人与人的信任期盼再多一些

  事实上,街头陌生人借钱确实频现骗局。本报就曾多次报道,有市民在市区的街头或高速公路口遇到陌生人借钱,好心相助后,却发现自己掉进了骗子的陷阱,被骗金额达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对此,警方也多次提醒,街头遇到陌生人借钱,要提高警惕,可以询问清楚对方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再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尽量不要随意借给对方现金,可以帮助其拨打110报警或带其到救助站、社区等地方寻求帮助。

  对于大多数人不愿借钱给陌生人这一现象,心理咨询师倪婉清认为,出现街头借钱屡遭拒绝的情况,首先是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因为之前提倡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人际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对自身关注度变高,并且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所以无论是遇上陌生人还是熟人借钱,都会很尴尬;其次,越来越多的借钱骗局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加剧,向陌生人借钱更加困难。倪婉清说,面对求助者,大家在提高警惕的同时,如果能对他人多一份信任,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传递正能量,以此可以增加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