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变身“绿富美”

19.10.2016  12:07

  这几天,衢州衢江区莲花镇西山下村的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甜香。100亩甘蔗开始采收榨糖,人们寻香而来,“没想到,这里居然没了猪粪臭”。
  衢江地处钱塘江上游,曾是排名全省第三的生猪饲养大县(市、区)。高峰时期,年生猪饲养量超280万头。养殖污染,一度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畜牧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产业结构,还涉及百姓的口袋和餐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养什么都可以,但是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的共识下,当地借“五水共治”之机,打响了力度空前的畜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气味之变的背后,是一个养猪重镇日渐明朗的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
  蔗糖的甜香——
  生态养殖,污水不外流

  对西山下村村民而言,蔗糖的甜香,让人格外雀跃。
  这个处在衢江区现代农业园的小村庄,曾年存栏生猪8600头,房前屋后都是猪圈,村庄污水横流,常年臭味飘荡。正因此,尽管来到农业园观光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西山下村却无法分享园区发展的红利。
  西山下村的尴尬,也是当时衢江区的写照。副区长巫建民说,粗放型养殖让环境饱受污染之痛,也让经济发展面临桎梏,必须痛下决心、坚决整改。
  畜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全省开展“五水共治”以来,衢江先后六轮整治养猪污染,生猪年饲养量从281.46万头减至36万头以内,生猪养殖场(户)从3.83万家削减到100家,且占比高达77.4%的养殖污水直排散养户全部消除。
  整治效果立竿见影。如今乌溪江库区的水质,已是一级地表水。而原本沦为臭水缸的铜山源水库,入库水质已由劣Ⅴ类跃升至Ⅱ类。弥漫乡间几十年的臭味,渐渐少了、淡了、没了。
  然而,就在人们欣喜之际,今年5月9日,高家镇上溪村的溪西养殖小区,因违法排污被媒体曝光,给当地敲响了警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养殖模式和监管方式。”巫建民说,当地以最铁决心、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去抓畜牧业转型升级。
  来到樟潭街道的翔龙养殖场,只见生化曝气池里安装着液位仪,抬头可见两个高清摄像头,紧盯污水处理设施,采集的数据和画面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传输至“智慧环保”平台。全区86家生猪养殖场纳入平台监测,任何异常状态都难逃“天眼”。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当地按照养殖总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当多则多、当少则少、当禁则禁,及时研究制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让养猪成为高门槛行业,且实行新增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把养殖污染控制在源头

  治污倒逼下,科技治污、循环利用、集聚养殖的生态养殖模式盛行。在当地采访,不少养殖场主带我们看的,不是猪舍里的猪,而是猪尿粪如何变为紧俏的有机肥,养殖场排出的废水如何养肥淡水鱼。
  衢江区农业局局长王立宏说,这场攻坚战,改变的不只是养殖方式,更是基层干部群众的观念,“无论养什么,生态养殖是前提,一滴污水都不可外流。”
  西山下村已不见猪,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崛起的美丽乡村。去年,农业园升级为4A级景区,带头退养的村支书余建军,开起了农家乐,还流转百亩田地建起荷塘,游客络绎不绝。在他的带动下,村庄已有4户农家乐和两家民宿。
  随着环境改观,一位义乌商人来到村里,流转100亩土地,建起集品尝、游玩、购物于一体的蔗糖基地。榨糖时节已至,游客寻香而来,西山下村的百姓心里也甜蜜蜜的。
  猪肚菇的鲜香——
  美丽牧场,打开新天地

  翔龙养殖场的“乾坤”,在养殖场后的山坡上,那里透着一股鲜香。
  场主黄云龙带领我们直奔山坡顶,一座现代化的育菇房出现在眼前。“2012年,我申请了6000平方米土地使用指标,准备扩建猪舍。‘五水共治’开始后,我改变了想法,决定转型种菇。”他兴奋地说。
  在育菇房里,他和儿子设计了一条参观通道,还辟出200平方米空间安装大屏幕,实时显示猪场和菇棚的动态,并免费为周边农民培训种菇。
  打造美丽牧场,是黄云龙父子的目标。他们用实践证明,无论养猪还是种菇,都能变得高大上。无独有偶。莲花镇外黄村的一处山谷里,有家名为“宁莲”的省级美丽牧场,颠覆了人们对生猪养殖场的传统印象。
  这家年出栏3万头生猪的养殖场,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实现“零排放”。46户农家在此养猪,却不用操心猪尿粪的问题……
  待我们参观完先进的治污设施,牧场总负责人秦唐勇拿出厚厚的规划蓝本,勾画着“美丽牧场、生态宁莲”的未来:沿着附近的金苍垅水库和生态景观河流,建起长达1500米、充满野趣的滨水休闲景观带,“孩子们能在这条生态河里嬉水。”
  一家养殖场,就是一片风景园。建设美丽牧场,正成为衢江区畜牧业从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标准养殖转型的重要载体。目前,当地另有在创的5家省级美丽牧场和10家市、区两级美丽牧场,将在10月底亮相。
  在巫建民看来,从闭门养猪到开门迎客,美丽牧场既打开了畜牧业的新天地,也打开了衢江人的心扉。
  石斛花的清香——
  农民利益,牢记在心头

  衢江之南,湖南镇的70多户农户在300多亩树林里,为远在高家镇的红日家庭农场悉心栽培珍贵的铁皮石斛。湖南镇地处库区无法养猪,红日家庭农场的对口帮扶,让他们在退养后找到了新的致富路。
  养猪,曾为衢江农民贡献了35%的收入。因跟不上治污要求,在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中,3万多养殖户先后退养。如何处理污染治理与百姓增收的关系,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畜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百姓增收放在核心位置。”巫建民说,衢江区大力引导农户以菌换猪、以菜换猪、以药换猪等,96%的退养户实现转产转业,同时还规定,所有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都鼓励“农民入股”,以带动农民增收。
  在高家镇,从宁波归来的衢商阮国宏,投资2.7亿元打造集奶牛饲养、鲜奶加工、休闲参观于一体的荷鹭风情小镇,首批1000头荷兰进口奶牛已运抵天津港。这让当地农民欢欣鼓舞,因为至少有3000亩冬闲田可为牧场种植黑麦草,每亩可增收1500元,而往年无处倾倒的残次柑橘,也将变身为奶牛饲料。
  据初步统计,尽管生猪饲养量减少,但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超过15%。无疑,衢江区畜牧业转型升级,已伴着铁皮石斛花的清香,在这个秋天结出了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