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养老 未来可期

17.01.2015  02:00

  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之后,1月15日,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称,今年1月1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涨10%,预计将有8000万退休人员受益。同时,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首次上调,惠及全国超过1.4亿城乡老年居民和数亿城乡家庭。此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也将再次提高。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教授在接受杭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此前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不能立竿见影地缩小养老待遇差距,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养老待遇水平也会不断跟进,最终会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养老体系。
  1月15日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无疑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预期。公平养老,未来可期。

   企退人员养老金迎来“11连调
  全国城居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
  据新华社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预计将有近8000万退休人员受益。
  到2014年底,经过十年连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000多元。
  同时,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上增加15元,提高待遇从2014年7月1日算起。这是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将惠及广大城乡老年居民和家庭。
  此外,国务院决定,将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再次提高60元,达到人均380元。个人缴费标准提高30元,达到人均120元。新增资金重点用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此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刚刚破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参照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缴纳养老金。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后国家将逐步建立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统筹考虑各类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并轨实现了制度的公平正义
  最终是要让每个人的晚年都有保障
  “养老金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缴养老保险,就可以享受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备受诟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教授在接受杭报记者采访时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最大的意义是实现了制度的公平正义。
  根据《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的基本养老保险,无论是缴费方式、缴费比例,还是待遇计发办法等,都与企业职工一致。杨建华认为,以往养老保险制度按不同人群,分成三六九等,比如工人和干部是截然不同的养老待遇,有的农民甚至没有养老保险,而并轨制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全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立,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有基本保障的晚年,这也是极具意义的一大进步。
  “但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养老保险也要一定程度地反映每个人对社会的具体贡献,”杨建华认为,职业年金的设置,会让每个人在都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又能体现出个体劳动的价值。
  但显而易见,此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未直接涉及“体制外”人群。并轨后,因为职业年金的补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的退休金差距也不一定能减少。而且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90%以上的企业职工没有企业年金计划,因此可以预料,双轨制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仍高于大部分企业职工。
  但1月15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让实现公平养老有了值得期待的未来。对此,杨建华认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个人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尽管此次改革不能立竿见影地缩小养老待遇差距,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企业养老待遇水平也会逐年提高,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等也会跟进,养老公平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他说。

   打破人才流动壁垒
  政府、企业间的人才配置将会更加高效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带来的更重要作用是,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壁垒。
  杨建华说,我国从2008年开始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但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双轨制的养老保险阻碍了合理的人才流动。“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是退休金制度,工作期间没有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缴费记录和基金留存,对已经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才来说,走出体制不仅意味着要放弃以前的积累从零开始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而且还要面对退休后差距极大的养老待遇,这种巨大的机会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导致人才很难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
  养老金的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完全一致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尤其国家还将逐步建立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上述问题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后,政府、企业之间的人才配置将会更加高效。”杨建华说。(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