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县排名 浙江的危与机

24.08.2015  16:39
    足足比去年的发布时间提前了2个月,今年的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榜单昨天在湖南长沙县揭晓。

浙江人不大开心的是,今年榜单前三强被江苏三县市江阴、昆山、张家港市占据。其实,今年前五强都是江苏军团,排名最高的“非苏”县是福建晋江,浙江的慈溪、义乌进入前10名。怎么回事?在这个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榜单,浙江人向来引以为豪的县域经济和竞争力,貌似被江苏甩下了一大截,名次不说,入榜县市的数量,江苏也以25:18领先浙江;在数量上,甚至山东(21个)都超过浙江。

这个榜单向来是浙江的菜,浙江一度能有30个以上县市进榜,彰显县域经济之强盛。如今和江苏差距那么大,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经济真的没落啦?

淡定。淡定。淡定。在唾沫横飞之前,先了解这个榜单是咋回事。据百度百科,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简称中国百强县(市),是为了客观衡量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根据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然后公布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名单。既然发布单位是国家统计局,那这个榜单肯定不算“野鸡榜”,不能因为浙江表现不佳,就攻击榜单本身的合理性。同时,也不必把太当一回事,斤斤计较排名谁多谁少,谁前谁后。因为榜单本身存在不少缺憾,且听本评论员细细道来。

最大的缺憾是大鱼漏“网”。你有没有注意到,浙江今年工业成绩单居前三甲的滨江区、萧山区、鄞州区都没有上榜,原因很简单,这三家都已经撤县(市)建区,很遗憾,这就不能进入到百强县榜单里头。至于为何百强县不接纳经济强区,这恐怕还得由统计局出面来解释一番。经过检索,变化似乎发生在2007年,因为前一年公布的2005年度百强县榜单上,广东顺德区(列第2)、南海区(列第6)浙江萧山区(列第7)、鄞州区(列第12)等强区还能找到,等到次年,已经悉数无存。

2006年度榜单“走进新时代”的另一变化,是江苏江阴县坐上头把交椅,这一坐就是10年。十年里头,除了2012年桂冠旁落,唯一能对江阴县构成挑战的就是昆山市,有几年两者并列第1,更多时候江阴独领风骚。作为苏州重镇、台资投资的重地,昆山称霸尚能让人首肯,江阴县何以能独霸十载?印象中,除了华西村,江阴能拿得出手的产业似乎就是纺织服装业,但一查资料,真得脱帽致敬,江阴在A股上市公司30家之多,另有12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比较知名的有海澜之家、三房巷、四环生物、双良空调、霞客环保等。显然,江阴是江苏整合、做强乡镇企业的得益者,是“苏南模式”的集大成者。

既然,浙江县域经济最优秀的代表萧山、鄞州、滨江不能同台竞争,相当于浙江没有派出孙杨、叶诗文参加全国锦标赛,参考意义就不是那么大。

百强榜的瑕疵之二,在于并列第一现象,不只今年,翻了翻纪录,像2014年也发生过“双黄蛋”现象,最夸张的是2009年、2011年均是“四黄蛋”,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并列头名。由此可见,国家统计局发布该榜单,并不是量化分数后排名,更大的可能是设置一套等级制,达到某个等级的可能在五六个县市,综合下来再得出总排名。那么,目前执行的等级项目——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相对富裕程度等级、相对绿色指数等级,还是显得有点粗放,所以出现了第5名晋江两个A+一个A(绿色指数),而第6名却是3个A+的情况,令人费解。

从现有指数设计来看,百强榜GDP的占比仍较大。众所周知,浙江正在打一套转型升级的组合拳,意在淡化GDP色彩,宁可牺牲、放慢一下发展速度,找到转型升级的抓手,实现环境、民生和社会全面发展,谋得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主动。在此背景下,浙江县域经济整体表现与这个榜单有点“违和”,亦在情理之中。双重因素叠加,浙江进榜县市数量由高峰期的30个,下落到现在的18个,不足为奇。

保持定力是必须的,引起重视也很有必要。和去年榜单比较,浙江的前4名慈溪、义乌、余姚、诸暨,只有后者排名小幅升高两位,其实均下滑,余姚更是从第9跌至第18。这些“危”的信号,不妨拿来作为上紧发条的发令枪。江苏兄弟县市的经验在何处?有没有这样的发展道路:既保持GDP增速,又能在单位能耗等绿色指数上有所作为,江阴、昆山、常熟等有没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长久的课题来研究。

网上有句热语:今天对我爱答不理,明天让你高攀不起。背后就是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尽管浙江最强的选手没有出马,但成绩单不够靓丽也是事实,各县市若能变压力为动力,牢牢把握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大趋势,牢牢把握传统经济和业态向新经济新业态转变的大趋势,推动信息经济、“互联网+”等的大发展,那是好事。否则,真有可能要高攀不起,那就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