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关注校园暴力 今年将就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专题调研

15.03.2017  16:31
  两会·热点聚焦
  “一老一小”,是最需要呵护的两类人。
  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和“打闹玩笑”怎么区分?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10日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开展了执法检查的基础上,今年将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之一,就是校园暴力。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王胜明说,校园暴力多数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遏制校园暴力,需要加强家长监护、学校管理和社会治理。
  什么是校园暴力?如何将校园暴力和“打闹玩笑”区分开来?目前,我国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界定,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
  对此,王胜明说,首先应当准确把握什么是校园暴力,尽可能划清校园暴力与非暴力的界限。要根据校园暴力的不同情形、危害性大小,完善有针对性的教育惩戒措施,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关注。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检察机关2016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
  幼儿园放学后 谁来管孩子?
  教育部部长现场谈办法
  “很多小学、幼儿园下午3点半就放学了,家长还没下班就得去接孩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直接把问题抛给了在场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细看了下这个文件,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刘吉臻说,虽有提倡,但中小学搞课后服务有没有积极性?他们的经费从哪里来?什么叫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基础教育阶段放学早,确实是让家长非常揪心、挠头的事。”陈宝生说,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探索适合本地的解决方式,“这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基本思路是实行弹性放学时间。
  针对刘吉臻委员提出的关于课后服务问题,陈宝生说,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适当补助;二是学校和家长建立谈判机制,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三是不要把这段时间又变成上课时间,防止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姚明:建议改变体育教学
  “重体能、轻技能”的局面
  在昨天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代表体育界别发言。
  姚明表示,体育强国的内涵不仅仅是竞技体育金牌,也包括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的齐头并进。
  为此,姚明建议,从学校体育开始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形成具有运动习惯、喜欢体育、热爱体育的人群,从而形成未来体育市场稳定、忠实的消费者群体。
  “建议改变学校体育教学‘重体能、轻技能’的局面,注重兴趣养成,做到基础能力和专项技能并重。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专项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至少一种专项技能,最终成为有兴趣、懂门道、会欣赏、能参与的忠实体育消费者。”他说。
  不能把校服生产
  当成一门生意做
  教育部等四部门2015年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方相关部门确保校服品质,发挥校服育人和审美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礼雅小学校长蒙兰凤说,校服生产企业要有担当,不能把校服只当成一门生意来做,要把提升校服品质、保护孩子身心健康作为企业的使命。
  蒙兰凤说,长期以来多地以“面口袋”运动服做校服,这不利于释放孩子的天性和身心成长。
  蒙兰凤建议,从校服款式上做好文章,融入校园文化成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相比校服是否好看,蒙兰凤更关注校服质量。她说,目前,落后的校服产能有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她建议,要使校服采购透明化,鼓励“家委会”参与校服选购决策。
  建议加快建立校服质量“黑名单”制度,不仅要杜绝“毒校服”,也要防止企业以去库存为借口,用老标准货品蒙混过关。同时,教育、工商、质监部门应当严查地方保护行为,尤其是以“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的乱象,加快东北、中西部等地校服市场向沿海样板地区对标的节奏。
  长期护理险有望成为 我国“五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
  失能老人能否有“”可依
  养老问题,是历届两会关注的焦点。2016年下半年,人社部宣布在上海、重庆、广州和青岛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着力解决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问题。长期护理险的试点情况如何?制度框架还有哪些完善空间?
  长期护理险 何人可保?报销多少?
  长期护理险 
  何人可保?报销多少?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上海是国内最早探索长期护理险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是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之一。
  按照人社部方案,长期护理保险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在上海试点中,60周岁及以上的职工医保退休人员和居民医保人员,可以享受长护险待遇。不过,有个前提条件,即需要经过相应的需求评估,失能程度达到二级至六级的,才能享受对应的护理服务。
  长护险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哪些?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副院长王荣荣介绍,该院的服务清单超过40项,包括协助进食、进水,手、足部清洁等基本生活照料,以及鼻饲、导尿等常用临床护理。其中,协助进食、进水服务的服务频次位列第一。
  享受长护险服务后,费用如何报销,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人社部表示,对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费用,保险基金支付水平总体上控制在70%左右。上海试点中,在养老机构发生的护理费用,长护险基金支付85%;而社区居家照护的服务费用,长护险基金可支付90%。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老龄委主任朱国萍说,当前养老问题的一大“痛点”,就是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看护,养老政策有必要向这个群体倾斜。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独生子女如果长期照护家中老人,往往面临人力和时间上的双重压力,长护险试点无疑可以缓解部分压力。
  不是鼓励子女“甩包袱” 
  居家护理仍是主要方向
  虽然长期护理险在发达国家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在国内仍是一项新鲜事物。起步阶段,需要结合具体国情积极探索。
  九三学社在一份提案中指出,当前全社会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按照我国传统习惯,失能老人的照护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承担。当长护险基金提供支持后,一些正规照护服务则由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因此,可能存在失能老人的子女减少照顾的道德风险,这会加重长护险的支付压力,从而影响其可持续性。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教授杨翠迎表示,我国居民由于深受东方孝文化的影响,后辈将老人送至机构接受护理服务,有时会被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可以遵循“居家护理为主,机构护理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家庭和家人在护理服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护理周期长、护理难度大的人员,可以选择护理机构接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居家照护的服务模式,以及相应的长护险支付机制。
  建议统一需求评估标准
  发展商业长护险补充
  长护险制度是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而要建立完整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郭广昌表示,需求评估是享受长护险服务的入口,但目前不同区域的评估标准不尽统一,导致两个达到同样照护要求的老人,因在不同区域而不能享受相同的服务,这可能为长护险支付标准的统一以及未来的跨区域统筹增加难度。
  全国政协委员戴皓也表示,地方标准太多,互联互通就会落空,建议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人需求评估标准。
  此外,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有的人80岁依旧精神矍铄,有的人四五十岁却已患病卧床。后者虽然需要照护,却因60周岁的年龄限制被挡在门外。对此,郭广昌认为,可以鼓励保险公司推出商业性的长期护理险种,补充政策性长护险存在的部分缺口。
  展望未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梁鸿表示,长期护理险有望成为我国“五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这需要我国建立起优质的老年护理服务专业队伍,同时推动长期护理险与医养结合工作有效对接,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