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以规划为引导,在西湖区双浦镇试点“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 乡村振兴的“双浦答卷”

22.12.2017  02:36

  “明年开春,记得来看油菜花!”何阿姨站在田间的机耕路上,热情地对记者说。很难想象,她身后一马平川的广袤田野,曾是一个个将耕地切成碎片的甲鱼塘。

  这里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在此“三江汇流”,永久基本农田、城市扩展边界和生态红线“三线”也在这里交汇。尽管枕山伴水,但在过去十年多的“野蛮生长”中,双浦镇坐拥青山绿水,却无美景可言。今年年初,杭州市着力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试点,在双浦镇实施全域整治,以规划为引导,推行“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统筹实施零星耕地归整、散落村居撤并、村镇环境治理、产业集聚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公益设施配套等各项工作。

  不到一年时间,双浦镇已悄然蝶变,交出一份乡村振兴的美丽答卷。

   意在笔先,摸清家底绘蓝图

  “磨刀不误砍柴工,干活总要有个谱。”双浦镇党委书记沈建立,指着案头上厚厚一叠图册说。这个“”,指的是双浦镇全域整治专项规划。

  试点之初,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会同西湖区、双浦镇两级政府频繁进行工作对接和探讨,并委托浙江省国土勘测规划有限公司,通过规划套核、实地测量、图数分析、入户调查等方式,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历史传承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在详查家底的基础上,6月初,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西湖区委委托浙江省国土勘测规划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启动规划编制。

  边整治、边推进、边完善,经过多轮修改打磨,广泛吸收了镇、村以及农业、规划、旅游、环保部门的意见,这个“”终于定了下来:

  这份专项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融合多个规划,将涉及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要求和建设的内容一并纳入其中,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安排农民安居、村庄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各项用地,实现以项目为基础保障开发建设和空间布局的精准定位。

  秉持“总量刚性、流量弹性”的原则,试点以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拆旧复垦、建新集聚的区块、项目,定位在“一张图”上,用地指标、规划空间同步腾挪,一次性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根据专项规划,双浦将完成17个散落村居1万多户的搬迁集聚,预计复垦减少建设用地5700亩,挖掘复垦流量空间4900亩,实现“十三五”期间双浦集镇建设和灵山六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标基本自足。

  在全域整治规划的统领下,双浦镇按照发展中心村、归并散落村、整治空心村、保护特色村的思路,又尝试编制了下杨单元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经西湖区政府批准后实施,下杨村的村级规划还配套了村规民约,落实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归整田园,成片良田画丰收

  双浦不缺农田。全镇耕地保有量多达3万余亩,这在杭州城郊是难得一见的。但说到双浦,杭州人想到的不是稻花香,而是老甲鱼。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追求更高的短期收益,双浦地区大力发展甲鱼、沼虾等水产养殖业,良田大规模挖成了水塘。

  “整治前,无人机飞过去,大地上满目疮痍;耕地被零星切割成小块,挤在甲鱼塘、建筑堆场、小搭小建的工棚中间,拍回来的影像图像是老和尚的百衲衣。”测绘单位负责人陈一晖感慨道。

  由于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导向,在城镇化进程中,双浦镇成为低小散、高污染、高能耗传统产业的“收容站”,有各类堆场、养殖场、修理厂、固废回收场等小微企业(家庭作坊)有890个。西湖国土资源分局测算过,整治前,双浦镇成片耕地677块,平均单块面积仅为26亩,有651个地块被各类建设破坏或被农业结构调整改变用途,总面积超过1.4万亩。

  “为这事儿,区里、镇里,卫片执法检查时都被约谈过,处处有耕地,可处处不连片,想引进大的农业投资项目,对方来实地一看,都是摇头便走”。双浦镇国土资源所的所长韩华昌介绍说。

  在今年的全域整治中,双浦镇全部28个社区统一行动,清退堆场、小作坊391处,清除堆积物128万吨,复耕土地3000余亩。“今年,运走了废土废渣,运来了优质耕作土壤,我们结合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开展耕地生态修复和治理,这些土壤都经过检测,确保无污染。工程一完工,土地就能种,种了就能高产。”周富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随着零星耕地归整、土地复垦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性建设的推进,截至目前,双浦镇耕地连片块数降至170个、下降75%,片均面积达到194亩、扩展了5倍,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连成片,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优质产能保护格局。

  “现在农业招商,我们有底气了”。双浦镇农办主任陈天淳说。以国企之江城投为主体,该镇将2万余亩分散的承包经营权分3期流转集中,再统一招商,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这2万余亩土地涉及20个村、6000余农户,一期、二期已分别引进蓝城农业、浙江园林文化等企业,总投资超过15亿元。

   治山治水,涤尽尘霾写风光

  双浦有山有水。三江汇流之地,有西山、石龙山、灵山山脉绵连。不过,这山是有伤痕的山,水是难得清澈的水。石龙山和西山一带废弃矿山多达13座,宕面裸露风化,不美观又有隐患;农业面源、生活污水、养殖废水等污染,让区域内水质长期停留在五等。

  “以前村里到处是甲鱼塘,一到冬天,甲鱼棚里烧废塑料、废橡胶,呛得喉咙痛……”,即使这几年杭州市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很多甲鱼塘在全域整治前已停产,但说起这茬儿,下杨村的村民何阿姨依然心有余悸。

  双浦要美,“”字先行。除了推进“低小散”产业退散进集,双浦镇的全域整治还着力治矿、治水、治村。

  该镇借助“三江两岸”生态治理,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6亿元,市、区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全力以赴,历经6年,已全面完成石龙山石矿、西山下羊石矿等13座废弃矿山主体治理,治理面积74.5万平方米,生态复绿6.4万平方米,平整可利用矿地1400亩。

  截至目前,双浦镇全面完成治水项目48个,打通断头河10条,实施富春江北支渠生态修复工程,引入钱塘江活水灌溉水田、冲洗河道,区域水系水质提升1~2个等级。

  同时,该镇启动灵山、双灵、周富等12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三改一拆”,累计拆除违法违章建筑37.66万平方米,破除围墙30多万米,完成农房立面整治2200户,建设杭派民居样板房9处……拆出的零星地块,“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宜业则业”充分盘活,完善村庄配套功能,优化村庄环境,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

  如今的下杨村,溪水潺潺,院落幽静,马路平坦,房屋错落有致,田野绿意葱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已经在现代化的维度上重现。

   富村富民,绿水青山助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域整治后,不仅环境美了,更给双浦镇的群众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

  杭州市、西湖区两级政府整合各类惠农政策,耕地保护“以奖代补”,永久基本农田每年600元/亩,一般耕地每年200元/亩,加上整治后优质耕地纳入整备区参照永久基本农田2483亩,涉及到的11个村,平均每村每年固定收益就有27万元。

  下杨村村支书沈建荣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养甲鱼,村里赚钱的就几号人,污染危害的可是全村人。现在只要耕地保护得牢,村里1500亩地一年光耕保补助就有30万元,村民活动、文化礼堂都能搞起来了。

  以国企之江城投为主体,流转集中、统一招商的做法,企业不需要与农户一个个去打交道,农户也不用担心企业“跑路”“赖账”甚至“破产”,有效防止了经营风险和工商资本侵害农民的权益。

  何阿姨心里也有本账,她家的房子就在去往蓝城农业“天堂花海”景区的必经之路上,刚刚过去的秋天,在重获生机的田野上,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盛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到双浦赏花。看到景区的热闹劲儿,何阿姨盘算着自家农家乐的生意今后还要更火。“家里的地流转给区里,一亩每年2000元,我家地不算多,租金也有上万元;招进来的蓝城说了,项目优先录用村民,过年我得把进城打工的儿子媳妇叫回来,在家门口上班多好啊”。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2017年将尽,双浦镇全域整治还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杭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在酝酿出台新政策,让双浦经验在更广的区域落地开花,让城郊乡村共同走上振兴之路。

来源:2017年12月2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阎炎  通讯员  杨文龙  薛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