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实施“精准扶贫”加快4600元以下农户消除工作

12.06.2015  12:04

近年来,该县立足欠发达山区的实际,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通过锁定帮扶对象、分类施策帮扶、落实责任清单,实施精准扶贫举措,加快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消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止4月底,该县已累计在192个省级扶贫重点村培育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8.5万亩,来料加工专业村25个,电子商务网店(企业)120家,农家乐45个。按照规划,到2015年底,该县将实现整县脱贫,完成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锁定帮扶对象,做到“心中有账”。 一是精准定位,摸清底数。 对全县低收入农户全面摸底调查,筛选出目前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4600元的低收入农户及基本情况,摸清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通过调查汇总、审核公示,共找准4600元以下农户5801户10704人,其中已纳入低保3662户4306人。 二是认真梳理,找准症因。 对锁定的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逐户梳理,找准因病、因学、因灾、因残和缺劳力、资金等致贫原因,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通过调查分析,全县因病、因残和缺劳力成为致贫的三大主因,分别占32.8%、13.9%和20.2%。 三是建档立卡 网格管理。 按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要求,创新驻村干部双向选择、住村走访双向记录、住村绩效双向评价“三个双向”机制,手绘《村情民情图》、《结对帮扶图》等6张地图,并将手绘地图信息实时录入至“民情地图”电子信息系统,制作农户基本情况检索系统和扶贫重点人口档案信息平台,全面、直观反映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和帮扶信息,实现帮扶对象精准定位。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县401个行政村及9个社区、57个部门和117家企业,“定位”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10704人。

二、分类施策帮扶,做到“手中有招”。在找准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按照“一类一政策、一户一办法”要求,落实精准帮扶措施。 一是低保兜底保障。 对老、弱、病、残等增收确实困难的低收入农户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将农村低保提标到4752元。一季度已落实低保措施7761人,发放低保金449.28万元。 二是产业帮扶造血。 结合各村生态优势,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来料加工、乡村旅游等短、平、快产业,探索“种树养老”模式等,增强低收入农户“造血功能”。目前,该县茶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0%以上,成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一季度,该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0.68万多人次,实现收入2.2亿元,分别增长两成以上;发放来料加工加工费4511万元,同比增长38.05%;电商销售额6000多万元,同比增长49.75%。 三是金融扶贫解渴。 根据低收入农户发展缺资金的实际,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已累计发展村级资金互助会60个,田园乡村惠农担保互助社15家,年发放茶园抵押贷款近2亿元,发放爱心卡2.64万张,爱心卡扶贫小额贷款120.8万元。 四是改革创新活农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村集体和农户山地、农房等闲置资产,通过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低收入农户财产性收入。土地流转面积39067亩,发放土地流转贷款1764万元,成立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新增农村产权公开交易30宗,26个村以集体资产入股,年发放股份分红300多万元。

三、落实责任清单,做到“肩上有责”。 一是干部结对帮扶。 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一村一计一部门”结对帮扶机制,制定结对帮扶联系卡,做到“农户不脱贫、干部责任不脱钩”。要求结对干部每季不少于一次入户走访,落实帮扶措施,记载帮扶记录,并由农户签字和村委会审核盖章。目前,全县192个省级扶贫重点村均落实省、市、县三级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年落实结对帮扶资金1285万元;5801户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 二是 能人带动帮扶。 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经营户等致富带头人发挥领头雁作用,与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先富带后富的良好局面。累计发展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3家,家庭农场466家,联结带动低收入农户农户1200余户。 三是 社会合力帮扶。 设立县、乡两级爱心扶贫基金会,广泛动员企业、爱心人士、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通过组织收集低收入农户脱贫微心愿,开展公众参与“微扶贫”等活动,完善协同帮扶机制,丰富扶贫帮困形式。2014年以来,共收到社会爱心捐款300多万元用于扶贫工作。 四是强化督查考核。 将4600元贫困现象消除工作纳入2015年度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考核,与每个乡镇(街道)签订责任状,工作进展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