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开启湖州经济“智能模式”

04.05.2015  14:15
从今年3月起,本报推出了《践行“两座山” 湖州在先行》大型系列报道,至目前,第一阶段报道已告一段落。从今天起,这一大型系列报道将转入第二阶段、即“生态+”系列报道阶段。本报将分“生态+”之产业倍增效应、“生态+”之富民倍增效应、“生态+”之创新倍增效应等三个子系列,以典型报道的方式,重点反映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全市上下以“生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两座山”科学论断的新经验、新做法和新成效。记者 邵鼎
    本报讯 位于德清科技新城的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被业内称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南园”,与北京顺义的“北园”遥相呼应。负责产业园区管理的科技新城综合部部长费征说,这个长三角地区最具规模的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已有60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同时已经明确成为联合国地理信息国际论坛永久会址。
    信息经济,对于实现湖州经济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信息经济作为开启经济“智能模式”的“金钥匙”,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信息经济呈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2014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871,比上年提高0.031,全省排名从上年的第6上升到第5。市经信委信息处处长汪国庆表示,我市信息经济从整体发展来看,已经处在了全省一流的水平。
    发展信息经济,产业是基础。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通过五年努力,使信息产业成为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产业占比达到18%以上。围绕这一目标,我市积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积极促进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等核心信息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目前,长城电工、洪波电缆列入2014年省电子信息制造业30强,美晶科技的光伏电池组件旁路保护芯片及模块的产业化等29个项目列入2014年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计划。
    信息产业重大项目接二连三的落地,是我市信息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除了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外,“中航国际”合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园项目、“中国电子”合作的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国网通用航空”合作的滑动中心基地项目等央企项目均选择落户湖州。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借力信息技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举措。记者在超威集团的生产车间看到,企业通过引进全自动组装生产线,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使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5%以上。同时,通过建立商务网站、论坛等方式,企业实现了产品在线销售、企业与消费者在线交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超威”所有产品都植入了信息码,大大提升了智能化水平。
    据汪处长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围绕高端数字化设计、产品信息化提升、生产自动控制、信息化管理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至去年底,全市市级“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达到180家、重点项目达到173个,美欣达集团等4家企业列入国家工信部首批502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
    绿色化,是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要求。唯有选择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永续的发展。从我市这几年大力推进信息经济发展实践来看,这正是一条体现“生态+”模式的绿色化发展道路:不仅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大,而且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类似信息经济这样的绿色产业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大时,湖州经济的绿色化成份一定会越来越足。
(湖州市商务局供稿 转载地址:湖州日报)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