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九狮”文化,抢救“九狮”传承人

02.01.2017  18:33

  日前,浙江省非遗中心郑金开老师带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团队来到永康市唐先镇石桥头村进行考察,对石桥头村的九狮图进行初步拍摄以及对传承人实施记录性抢救。

  “佳节到,狮子跳”,自古以来,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用“舞狮”来助兴。狮子在民间是力量和意志的象征,而“”又是我们民族的吉祥数字,“九狮图”便是富含村特色的别样“舞狮”表演。

  据传,“九狮图”发祥于永康市唐先镇石桥头村,约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当时,金华府的府太爷听说永康有个石桥头村,供奉着石井姑娘的佛像,就带人到石桥村求雨。村里的头人就命村民们准备节目夹道欢迎。村里有个心灵手巧的篾匠,拿出家里的一张破方桌,在横档中间绑了一根长竹竿,竹竿顶端挂一个彩球。方桌内侧用两根绳子吊起一只竹狮子,随着两根绳子的一拉一松,竹狮子就活动起来。府太爷到来之后,夹道欢迎的村民们都各显神通,争相献艺,但府太爷偏对篾匠的竹狮情有独钟。从此,村民们便一起研究加工竹狮,由单狮而至三狮、五狮、七狮,最后发展为九狮,于是“九狮图”便正式诞生了。以“”定格与定名,取“长久”与丰足的吉祥之义;

  “九狮图”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是口头的代代相传。直到“文革”中期,老一辈舞“九狮图”的艺人仅剩当时年已60岁的胡新妙一人了,大有失传的危险。于是石桥头村村民胡根基就同胡新妙一起,带领其他一些村民,顶着当时的巨大压力,重新舞起了“九狮图”,从而使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不仅得以传承下来,而且得以提高发展;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九狮图”是由一个长约2米,宽1.8米,高3米的狮笼、一根长约5米的金龙挑竿、九只大小不同的狮子以及38条20余米长的纤绳组成。“九狮图”表演时,九只大小不一的“狮子”头、口、耳、目灵动自如,栩栩如生。几只狮子时而嬉戏玩耍,时而亲昵相抚,甚是有趣。而这些动作都是由十几个幕后的女性表演者拉动纤绳而成。

  据传承人胡根基介绍,从最传统的“破方桌”和“长竹竿”,到现在展现永康深厚的五金文化的黄铜狮架,“九狮图”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村的历史,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国家非遗传承抢救团队还专门向传承人收集了一些关于“九狮图”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仔细了解在传承人接触“九狮图”的几十年间“九狮图”的发展史,以及由传承人汇编整理的资料。抢救团队还特意走访了石桥头村修建的庙宇,深度了解该村的文化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