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念好“扶挖促”三字经 强力助推县域民族乡村全面高水平奔小康

13.03.2017  17:36

龙游县共有24个民族成份,其中畲族人口占比为98%,主要分布在龙南山区的沐尘、庙下、溪口等11个乡镇。下辖1个民族乡(沐尘畲族乡,于1985年成立),24个民族村(畲族),少数民族人口11406人,是全省九个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2016年,全县少数民族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503元,比去年增长了11.1 %。近年来,龙游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密结合民族乡村发展实际,科学制定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全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精准帮扶,推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

1、结对帮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函〔2013〕98号)文件精神,协助沐尘畲族乡与省商务厅、诸暨市等对口帮扶单位加强联系与对接,在项目、资金、人才、物资等方面争取支持和帮助,三年以来共争取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县里配套建立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县民宗局与各部门、乡镇(街道)做好沟通协调,定期研究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政策落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部门联动共同为民族经济发展献计出力。

2、项目帮扶。县政协始终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为关注点,通过变“输血”为“造血“”,激发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2016年,全县24个民族村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6个,其中“五水共治”项目18个,完成项目总投资11324万元。向省民宗委争取了12个少数民族扶持项目,其中种植类项目7个,民族特色畲寨类项目3个,电子商务类项目2个,共争取资金235万元,总量比去年增加30万元。争取到“五水共治.五教同行”项目一个,为省光盐爱心基金会与省道教协会和庙下乡陈村村结对帮扶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争取补助资金30万元。

3、特色帮扶。以统战系统“同心林”建设项目为契机,。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知联会、工商联、侨界等统战力量,扶持全县24个民族村种植3000亩油、果结合的碧根果(美国山核桃)项目,助推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今年3月份,40余名政协委员在溪口镇下徐民族村东山营建了60亩碧根果同心林,该同心林为我县精准帮扶民族村的首个示范基地。

二、挖掘潜力,加快民族乡村经济发展。

1、优化发展传统产业。按照南北地域气候差异,鼓励沐尘、溪口、庙下、大街等龙南少数民族村积极发展以香榧、山核桃、林药种植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产业,实现林下空地利用最大化,有效增加竹农经济效益。2016年,沐尘畲族乡共建成4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鼓励小南海、模环、横山等龙北少数民族村积极推动柑橘、粮食、蔬菜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传统农业产业经济价值。

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加大对示范性、龙头性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逐步向特色、规模、效益型转变。鼓励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户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民族乡村共发展各类特色种植基地26个,3500余亩。在基地的辐射下,进一步转变了农户传统生产观念,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有效促进劳动力合理分工。

3、发展民宿经济。组织民族村的民宿业主到市局参加培训,积极引导鼓励民族乡村创办民宿、开办农家乐,发展畲家乐。目前,全县已有畲家乐15家,民宿30家,2016年以来接待游客已达10000多人次。

三、彰显特色,促进民族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立足生态优势。充分依托浙西大竹海、沐尘水库、绿春湖等景观景点,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旅游规划,形成以沐尘畲族乡为重点的“一区二点三线”的畲族特色浓郁乡域旅游新格局(“一区”即整个沐尘畲族乡域作为一个旅游景区,“二点”即创建社里和双戴二个3A旅游景点,“三线”即全力打造三条畲乡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

2、挖掘畲族特色。以“特色畲寨”建设为平台,充分挖掘畲乡特有的元素,以点成线,以线扩面,将畲族彩带、凤凰图腾、民族旗杆等元素,打造“畲族文化长廊”。办好一年一度具有畲族风情“三月三”文化节庆活动,进一步展示畲乡风土人情。  2016年举办“三月三”畲歌大赛,吸引了国外游客、台湾友人、上海、杭州等观光旅客达16000多人。

3、弘扬乡土文化。以“乡土文化”促进民族乡村旅游发展,让“乡土文化旅游”成为盘活当地经济的有力抓手。如庙下乡少数民族村结合省级农家乐精品村创建,培育提升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户(点)、特色点、特色村,引导经营户将“庙下酒”、“舞龙”表演等传统乡村文化风俗引入“农家乐”发展中。沐尘畲族乡提炼出畲乡特色菜肴“十大碗”,并将民间故事、畲族传统文化融入到菜肴中,丰富畲族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