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发力 让“浙江制造”变“浙江智造”

16.12.2015  08:17

马桶盖的生产流水线

    公众关注的“日本马桶盖”话题不断,昨天它又促成了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亮、《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这三位“大咖”相聚“三吴相对论”论坛,共同开启一场围绕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特别对话。

    当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尴尬”的一幕:一方面,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购物冲动的消费者,去年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走;另一方面,皮鞋、汽车、马桶盖、口红等各种商品,中国制造业产出堪称全球第一,但不少制造企业却陷入产能过剩的烦恼中。

    症结何在?“供需的不匹配不平衡”、“庞大的中产阶层市场的成熟和供给端的不足”……三位“吴先生”在昨天的论坛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吴晓波看来,供给侧理论落实到浙江制造企业,就是“企业无论做何种产品,都要让其技术能力做到行业的前三名。第四名就会很累,第四名以下就是过剩的产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样本企业

    2015年,“日本马桶盖”突然成了个热门词。大批中国游客跨海去日本“疯抢”马桶盖,一度导致日本本土卖断货。

    吴晓波也是跨境“疯抢”大军中的一员,“背回了两个日本马桶盖”。有感而发,吴晓波在飞机上写下了后来引发全民大讨论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不久后,吴晓波跟其他人一样意外地发现,大家“疯抢”的“日本马桶盖”,其实是在中国杭州生产的。

    《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让杭州人吴亮和他掌管的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顿时出现了媒体聚焦的“镁光灯下”。很快,吴亮惊喜地发现,“马桶盖在中国国内一下子卖掉了约30万只”。

    吴亮在昨天的“三吴相对论”上当众致谢吴晓波,“销量的激增要感谢吴晓波老师写的那篇文章。

    如今,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被大众公认为注重“供给侧”的企业典型之一。昨天上午,记者现场参观了位于下沙的这家企业。如果生产结束发现多出一颗螺丝钉就得重新翻箱检查

    加热器、喷嘴、便座等前端准备,本体组装……6条马桶盖的生产线有条不紊地开动着,年轻员工们在认真地装配,他们大多是高中毕业,来自湖北、安徽等地。“员工进厂后都要培训过。”管理生产线的雷课长对记者说,马桶盖的零配件大部分是从中国采购来的,“我们的员工前后大约花费20多分钟,一台马桶盖就能组装完毕等待上市”。

    在这家公司的员工中,管理人员占了大约50%,研发投入则占了每年销售额的近10%。吴亮告诉记者,“我们在产品研发上持续保持高比例投入,踏踏实实地培养人才、研发产品,管控好产品质量。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同时也带动了我们的供应商一起把‘质量’两个字落到实处。我们坚信,对于厂商来说,哪怕是万分之一的不良品,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是百分之一百的不良。

    抓生产、产品的品质,这家企业到底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吴亮举了一个例子:如果生产结束以后发现多出一颗螺丝钉,即使当天生产的产品已经抽检合格并装箱,集装箱要走了,“我们肯定还是要卸下来重新开箱检查,直到找出问题,否则到客户手里肯定变成不良品”。

    在这家公司,若发现有质量问题,就连一名小小的班组长都有权利停线。“停完以后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够重开我们的生产线。”吴亮说。

    这种对“供给侧”的紧抓不懈,保证了马桶盖的高质量,并促使它给公司带来财富。吴亮说,去年马桶盖的生产总量约77万台,今年预计达到100万台,“去年我们销售额约1.1亿元。

    据介绍,松下马桶盖未来还将像电子秤一样,能测量出如厕者的重量、水分、脂肪和综合健康指数等。如果用户高兴,还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健康数据上传至云端储存,在求医问诊时作为医生诊断的参考。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端健康APP,上传数据,让医生进行远程会诊治疗。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洪慧敏 文/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