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头版报道余杭运用“法治指数”推进区域法治建设工作

07.01.2016  00:03

  1月5日,《法制日报》头版以《余杭量化评估深耕基层法治“试验田”》为题,报道了近年来余杭区运用“法治指数”推进区域法治建设工作的情况。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余杭量化评估深耕基层法治“试验田

  
  74.01分,这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近日出炉的2014年度法治指数。早在2006年,余杭就在全国率先通过法治量化评估体系,探索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新路。目前已连续八年评估出台“法治指数”,被称为中国基层法治建设的一块“试验田”,为全国法治建设积累经验。
  “法治浙江”建设伊始,余杭积极响应,大胆创新,2008年6月出炉了全国首个法治指数。该评估体系围绕“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权利依法保障、市场规范有序、监督体系健全、民主政治完善、全民素质提升、社会平安和谐”的法治建设的九大目标设计评估指标;对区直机关部门、镇街、村社区三个层面进行考核评估;同时对群众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得出一个指数,全面反映余杭法治状况。
  71.6,71.84,72.48,72.56,73.66……法治指数保持逐年提升,是余杭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表现,也是余杭发展“法治GDP”的成果凝结,背后反映了党委政府行为更规范、服务民生的创新举措更深入人心、全民法治意识的提高。
  “量化评估已成为余杭固化经验、发现问题,推进区域法治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余杭区法建办常务副主任、司法局局长郑建芬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通过法治指数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交办的形式反馈到各有关职能部门限期整改。同时对各镇、街道和部门实行法治年度考核,直接与干部奖惩挂钩,让量化评估成为干部的“金箍咒”,形成良性循环。
  余杭在全区推广行政决策程序规则,重大项目推进、重大决策出台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区政府在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都先经法制办进行法律审查,确保项目合法性。
  针对法治指数反映出的民生热点,余杭整合、优选一批涉及就学、就医、群众权利救济以及环保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热点领域的工作项目,开展“服务民生法治行”实事工程建设,并进行绩效评估。从中涌现出一系列法治惠民的创新举措,如“1+X”立体化人民调解工作,以区交通事故调委会为工作示范,拓展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区交通事故调委会的一站式服务窗口获得群众频频点赞。
  余杭区司法局宣教科科长陈建六介绍,2009年至今,余杭先后推出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法务前置”、“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普法悦学带”等70余个实事项目,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给群众带来了实惠。
  法治指数出台的过程是群众参与评审的过程,群众遇事找法、维权靠法的观念进一步树立。2007年以来,区法院一审案件数及各调解组织受理的矛盾纠纷均增长了2倍多;寻求法律援助的案件数增长了近4倍。
  近十年深耕,这块法治“试验田”结出硕果:法治余杭建设经验七度入载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获得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
  法治环境的优化,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余杭位居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8位,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荣誉。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钱弘道认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的背景下,余杭这近十年实践检验的“标尺”,具有极大的普适性,可供其他地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