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综合评估再次蝉联全省第一

22.02.2016  10:49

  近年来,余杭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抓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生活品质显著提升。2013年,该区创建为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工程”成功创建为全国重大文化民生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在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中,该区位列全省(除宁波地区外)79个县(市、区)第一名,第三次获此殊荣。

   一、完善政策机制,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把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文化名区”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出台《余杭区文化名区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等系列文件,每年安排4000万元文化建设发展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2015年增至5000万元。各镇(街道)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落实相应专项经费。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制订发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是国内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建设提供了样本,受到文化部的高度肯定。即将发布《余杭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保基本,促公平,以标准化实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三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镇(街道)班子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出台《余杭区文化馆(站)业务干部服务基层工作考核办法》,提升区、镇(街道)两级文化业务干部服务基层的水平。积极探索公共文体设施管理新举措,目前综合文化站排练厅、阅览室、活动室、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等每周开放时间都在48小时以上,不少镇(街道)根据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延时开放、错时开放,设施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实施群众文体团队等级评定工作,促进规范化管理,群众文体团队数量逐年递增,目前登记在册1000余支,拥有各类业余文体骨干5000余人,成员6万余人。

   二、抓好“建、管、用”,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要求,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级设施网络全覆盖。一是建设门类齐全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为国家二级馆。二是高起点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出台《关于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新一轮提升工程,全区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11个为省特级文化站,8个为省一级站,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超76167平方米,是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级最高的县(市、区)。“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与管理创新”项目荣获项目类全国“群星奖”,“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工程”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今年即将迎来验收。三是推进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区272个村(社区)创建成为区文化村(社区),占总数的90%,其中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3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64个。按照“五有三型”标准,建成87个农村文化礼堂,其中5个为省级样板。围绕“精神家园”建设目标,大力培育礼堂文化,开展文化礼堂系列展示活动和文化走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立足群众需求,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活动载体,完善“菜单式”服务,建设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文化服务项目体系。一是注重品牌活动引领。出台《余杭区文广新局品牌文化活动实施规则》,先后举办全国戏曲演唱大赛、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全国传统舞蹈大赛、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四年一届的余杭艺术节已连续举办5届,“新年音乐会”连续举办12届。中国枇杷节、中国茶圣节、中国竹笋节、仓前羊锅节等,成为展示余杭文化的“金名片”。“相约你我他 文化进万家”活动每年送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册图书到村(社区),广受欢迎。“相约周末”文化夜市坚持20余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与您相约•周末剧场”活动,每年举办45场文艺演出,以10元的低票价和向低收入群体赠票的形式,吸引普通百姓走进临平剧院欣赏高质量的演出,该活动荣获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创新奖”。 二是构建“农民送戏进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借助“美丽洲大舞台”这一平台,每年推出“农民送戏进城”演出60余场。2013年至今,排演节目900余个,村民登台演出5000余人次,观众达40余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基层文化的发展繁荣,实现了乡村文化反哺城市、城市需求点燃群众文化激情的和谐局面。“农民送戏进城”模式得到《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三是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积极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先后出台《余杭区文艺精品和文化贡献奖励实施办法》《关于余杭区主旋律题材文艺作品项目申报的实施意见》等办法意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扎根生活,精心创作出众多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艺精品,捧回全国“群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等国家级大奖,将艺术精品通过一系列平台送到群众身边,真正做到“专家叫好、百姓叫座”。

   四、积极探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社会化建设

  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无线网络覆盖水平,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Wi-Fi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逐步实施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免费提供WI-FI,努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实施图书馆内部智能化设施设备改造工程,目前已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2个。二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制定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的若干意见》,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扶持公益性文体团队等,予以相应的经费补助,其中单个场馆建设项目的最高补助额达400万元。近年来,叶庆文雕塑艺术馆、杭州殿堂壁画艺术馆等一大批社会力量创办的文化项目落户余杭。三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探索具有余杭特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模式,先后组建文物守望者、非遗保护志愿者、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等志愿者队伍,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下基层,良渚街道良渚文化村图书馆基本实现由文化志愿者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