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全力以赴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09.12.2015  11:40

▲瓶窑一小——新生入学礼

▲杭州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

▲杭州市精品课程——育才小学剪纸课程

▲临平三中——阅读微课程

▲塘栖三小——“水乡古韵”特色课程

▲临平二小——“读书节”活动

▲临平一中——腰鼓之美(综合实践课)

▲仓前中学——教研组课改研讨会现场

  2015年3月31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正式发布,提出了“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总体目标。
  其实,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涉及的多个改革项目,余杭并不陌生。早在2002年9月,余杭区作为国家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入课改实验。十多年来,虽经历困难与挫折,但课改意识一直都在余杭教育人的身上体现,在课改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彰显了余杭教育人的智慧与探索。
  无论是临平一中开设的“让每个学生有梦想有希望”的“MX拓展课程”、临平二小基于赏识教育理念下的“双S”(赏识、智慧)课程体系、中泰小学利用苦竹和竹笛基地开发的“竹乡笛韵”课程,还是运河中学的“365幸福课堂”,都是余杭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生动实践。
  可以说,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是课改的初衷,也是每一位教育人的初衷。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打造适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余杭教育人一直在为之努力。
  
   以课改为契机推动试点学校完善课程体系
  自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后,余杭区教育局立即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区教研室组建了课程建设指导中心,进一步完善《余杭区学校课程管理指导意见》和《余杭区中小学规范实施学校课程指导意见》,并在辖区范围内确定了43所中小学校作为此次课改教学的试点学校。
  2015年5月,余杭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前期通过课程专家引领、方案解读等方式对义务段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进行了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专门落实教研员联系蹲点学校指导课程建设,要求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试点学校的课改工作。
  其实,经过多年的课改教学试点,余杭区在创新教学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教育评价创新、师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比如,临平第一中学从学校的使命——“让每个学生有梦想有希望”为基准构建的“MX拓展课程”,以学生“身心健康、品行端方、学业扎实、视野开阔”四大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涉及“体艺与身心、思想与品行、语言与文学、数学与思维、科学与创新、社会与文化”6大领域,11门基础学科、11大拓展课程群,更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能。
  同时,临平第二小学的“多维阅读课程”也很有特色。学校梳理了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目标,在不同目标的观照下,各年级在“诗歌赏读”、“名著导读”、“国学诵读”等不同领域积极探索,低段以绘本,中段以童话、校园小说,高段以小古文、名著导读为载体进行。
  多维阅读课程非常注重校内外、课内外的结合,关注亲子阅读,落实课程评价。采用每天阅读一刻钟,每周一首古诗,每月班级读书会,每学期作家进校园,每年读书节的载体予以落实与推进。采用“阅读之星”、“阅读型家庭”等课程评价形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提升了阅读品质,增加了阅读数量。
  绿城育华亲亲学校的“亲亲课程”指向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了“五大课程领域、两个课程模块、三级渐进层次、五组精品项目课程群”的亲亲课程体系。
  经过半年的打磨与实施,目前,全区43所课改试点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已初具雏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课改路子,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发挥了“引领性”和“指导性”作用。
  而在接下来的2016年,深化课改工作将在全区范围内全面辅开。
  
   以课改为精神探索拓展性课程有效实施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改精神,此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积极推进差异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这就意味着学校在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探索选择性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余杭义务教育在拓展性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引导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从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入手,从学校的传统项目入手,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入手,拓宽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在“整合、统筹、分层、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整合方面,辖区学校对现有的地方文化、德育活动、学校特色项目等课程进行整合,使整个课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有序化、特色化。塘栖三小的“水乡古韵”课程,整合了科学素养、体艺特长、社会文化等课程因素,结合科学探究、项目学习、调查访问、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班团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金成外国语小学成立了“跨领域教研组”,开展全科教师的培训与实践,并与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森达足球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合作,把20多门成熟的体艺课程引入
  学校,这些做法和整合的意识都值得借鉴。
  在统筹方面,利用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等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如利用苦竹和竹笛基地开发了《竹乡笛韵》课程的中泰小学、基于乡土资源开创《情系五杭》课程的五行小学等。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利用杭州市博物馆资源开设“科学探究”拓展课程,利用小古城户外教育基地开设“劳动实践”拓展课程等。
  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摸索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始终是绿城育华亲亲学校的课改重点,其实施的六至九年级的数学、英语分层教学已有2个年头,学生家长都已尝到了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的甜头。
  而临平一中开展的科学、信息技术、劳技等学科协同教学实践与研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迈出了一大步;金成外国语小学的跨学科协同教研不仅为全科教学提供了保障,也开创了崭新的教学研究模式。
  入选首批“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运河中学,其实践的“365”幸福课堂以“运河水文化”为特色,学生们可以参与选择舞蹈、声乐、健美操、画画、手工制作、羽毛球、篮球、排球、无线电测向、PS技术、空模、海模等校本课程,在边学边玩中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
  
   以课改为动力力争“高效课堂”建设全面跟进
  聚焦课堂改革、改进教学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课堂。所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始终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
  余杭区教育局依托“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环境和应用体系,深度融合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为区教育局要求各校各学科按照各自的基础和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由此呈现了一批“高效课堂”的新典范。
  运河中学、塘栖二中等学校基于智慧云平台技术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临平一小和鸬鸟小学制定了“移动同步课堂”网络课程实施方案,通过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让城乡间师生在移动同步课堂内合作建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同时,仓前中学的“呈现•比较•建构•共享”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乔司中学的“以生为本生态课堂”模式等都在对课堂的有效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然而,全面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及核心动力还是教师,课堂教师对于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才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主要因素。
  区教育局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2013年开始便启动了“区域师能提升工程”,出台了《余杭区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活动计划》(简称“五个一”活动),通过“五个一”载体,立足课堂建设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课程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水平,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还通过专家引领,自我研修、团队互动、教学实践等形式,组建了特级教师协会、名教师(名校长)讲师团、学科带头人共同体、骨干教师联盟和教坛新秀沙龙等五个社团组织。五大名师社团通过有序开展各类活动,在提升名优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扩大其辐射范围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实施和领导能力。
  
   以课改为方向全力打造“五精”保障体系
  自2005年区教育局首次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来,想要解决的就是评什么(即解决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全面性问题)、怎么评(即解决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可操作性问题)和怎么用(即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效性问题),测评工作实施至今,通过不断的改进,趋于完善,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多年来,区教育局还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突出了“综合评价”的理念,即运用学科抽测及增量管理的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音、体、美、劳、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办法。还包括实施了区域教学质量检测报告制度,对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余杭教育在曲折中前行。但是,“切实打造适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始终是余杭教育人为之努力的目标。
  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区教育局携同各大试点学校,在总结和借鉴经验之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快创新,不断完善,明确方向,打造“五精”。
   构建精彩体系: 自今年5月进行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9月聘请部分省市课程专家对辖区每一所课改试点学校的课程方案进行一对一指导后,此项工作将不断加强,最终让全区80所中小学校都能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培育精品课程: 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打造精品课程活动,评选出100个余杭区义务教育精品课程用以学习借鉴和推广。同时,走在全省前沿的综合实践课程也将进一步打造成品牌课程,供各地借鉴;提升学校现有的各种社团活动,使其课程化、精品化。
   打造精致课堂: 不断摸索提高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高效实施方式,以高效课堂为前提,提炼30种精致课堂模式促进各类课程的有效实施。
   培养精英教师: 通过培训、指导等多种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培育100名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有突出成绩的精英教师。
   建设精进学校: 建设30所在课程体系构建、拓展型课程实施等方面开拓创新、追求精益进取的特色学校。
  有人说,教育改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要使我们的教育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脚踏实地改革教学,使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不断更新和发展,既要“减负”,又得“增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所以,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余杭来说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催化剂”、“强心针”。面对机遇与挑战这把“双刃剑”,余杭教育人本着对教育事业的十足信念,继续出发,朝着改革目标,砥砺前行。(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