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五水共治”民意问卷调查报告

24.10.2014  20:47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关系经济发展、关乎百姓民生。“五水共治”是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惠及民生的重大决策与部署。我区以治水为突破口,强力推进“五水共治”,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倒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建设“美丽余杭”,推进幸福和谐新余杭发展迈入新阶段。为广泛了解市民百姓对“五水共治”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民意,转达诉求,接地气,知民生,为党委政府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区统计局在民情民意调查网络中组织开展“五水共治”快速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3个镇街的8个城镇社区、12个农村行政村,共收回有效问卷502份(见表1),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表1:“五水共治”民意调查样本构成

基本指标

频率

百分比%

基本指标

频率

百分比%

性别(N=502)

职业(N=502)

282

56.18

公务员

6

1.20

220

43.82

企业职员

146

29.08

年龄段(N=502)

私营企业主、个体老板

65

12.95

18岁及以下

1

0.20

在校学生

10

1.99

18-39岁

128

25.50

教师等事业单位人员

33

6.57

40-60岁

253

50.40

其他

242

48.21

60岁及以上

120

23.90

学历(N=502)

类别(N=502)

本科及以上

64

12.75

城镇

262

52.19

大专

99

19.72

农村

240

47.81

高中、中专

141

28.09

初中及以下

198

39.44

一、市民对“五水共治”行动总体认知情况

1.行动知晓度广,市民参与率高。“五水共治”行动是“清洁余杭”、“清水治污”升级版,民众广泛知晓。市民渴望有一个水质清澈、味纯甘甜的水资源环境,享受东方品质之城的生活趣味。调查显示,受访者知道“五水共治”行动的比例占54.6%,“听说过,但不太了解”的占39.2%,“不知道”的仅占6.0%。对于参与情况,问卷设置了8项参与项目供选择,几乎人人参与,人均达2.6项,其中参与1项、2项、3项的分别占25.3%、25.5%、28.7%。

2.治理赞同者众,攻坚信心度高。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赞同五水共治必要性的观点,彰显了“五水共治”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其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两项小计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治污水(99.0%)、防洪水(98.8%)、排涝水(98.4%)。市民赞同“五水共治”系列观点,这也佐证了“五水共治”符合广大市民的急切心愿,道出了心声,引起共鸣,是一项惠及百姓的实事工程(见表2)。市民对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拥有信心,“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两项合计从高到底的次序为:防洪水(85.1%)、保饮水(81.9%)、抓节水(80.5%)、排涝水(80.3%)、治污水(74.1%);而治污水位列末位,折射出污水治理困难重重,是场持久战。

                          表2:市民对“五水共治”系列观点赞同比例表                      单位:%

序号

系列说法

赞同

不赞同

1

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99.2

0.8

2

五水共治”是建设“美丽余杭”的必要基础

99.2

0.8

3

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99.0

1.0

4

有利于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品质,提升农村安全饮水状况

98.8

1.2

5

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98.4

1.6

6

污水、涝水、洪水、饮水、节水等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余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98.4

1.6

7

有利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97.4

2.6

8

有利于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97.4

2.6

9

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

97.0

3.0

10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95.1

4.9

11

寻找可游泳的河”可以促进我区的治污水工作

93.9

6.1

3.水质不尽人意,治污最为迫切。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居住地周边河道水质总体评价不尽人意,认为“很好和较好”两项合计仅占18.4%,其中“很好”占1.2%,“较好”占17.2%;认为“一般”占43.8%,而认为“不太好”和“不好”分别占23.2%、14.5%。在评价不好(不太好)的受访者中,对于污水治理工作表示“已经开展”占42.8%,“正在准备”占25.7%,“没有治理”达16.0%。“五水共治”是项系统工程,层层展开,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需要统筹兼顾方能奏实效。在百姓的心目中哪三项最为紧迫?调查显示,列前三位的分别为治污水(74.0%)、保供水(41.3%)、抓节水(33.9%)。

二、“五水共治”分项评价与意见

1.污水源头须锁定,生产生活齐治理。对于污水肆虐,市民百姓深受其害,深恶痛绝。调查显示(见表3),受访者认为造成本地水质污染最重要原因列前五位的分别是:环保意识淡薄(78.1%)、基础设施滞后(72.5%)、责任意识丧失(64.7%)、城市治污设施不完善(53.8%)、监管制度不健全(50.4%)。

表3:造成本地水质污染原因排查

选  项

频数

频率

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乱倒到河道

392

78.1

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水没有进入污水管网直排河道

364

72.5

责任意识丧失,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

325

64.7

城市治污设施不完善,处理能力不够,处理后废水排放量仍太大

270

53.8

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处罚力度不够

253

50.4

没有进行河道清淤,河面垃圾清理不及时

198

39.4

工业垃圾乱堆造成污染

192

38.2

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河道

139

27.7

河流水量少,自净能力小

71

14.1

注:本题系多选题。

怎样才能彻底根治污水,重现碧水蓝天清波荡漾之景?市民深受污水之苦,治污水愿望最强烈,致污因素最了解,治污行动最有发言权(见表4)。 在治理居民生活水质污染方面 :在农村建分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69.7%);在城镇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增加城市污水管网的覆盖面(68.3%);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处(57.6%)。 在治理企业生产水质污染方面: 加大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严肃处理违法排污行为(62.7%);关停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59.6%);搬迁有污染的生产企业(39.8%)。 在治理农业生产水质污染方面: 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养殖场污染物纳管或达标排放(69.5%);加大对违法排污养殖场的处罚力度(53.2%);全面禁止家庭和小规模的畜禽养殖(43.6%)。

表4:治理水质污染的建议

选    项

频数

频率

居民生活方面

在农村建分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

350

69.7

在城镇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增加城市污水管网的覆盖面,

343

68.3

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理   

289

57.6

定期进行河道清淤、配水

177

35.3

及时清扫各种垃圾 

161

32.1

把城市家庭阳台上洗衣机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

86

17.1

企业生产方面

加大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严肃处理违法排污行为

315

62.7

关停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

299

59.6

搬迁有污染的生产企业

200

39.8

企业都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面达标排放

195

38.8

全民参与,有偿举报,鼓励市民全方位、全时段关注监督       

144

28.7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减少排污量

123

24.5

定期公布高危污染企业排污监测结果

71

14.1

加强对餐饮企业的污水管理

69

13.7

提高企业污水排放标准 

45

9.0

农业生产方面

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纳管或达标排放

349

69.5

加大违法排污养殖场的处罚力度

267

53.2

全面禁止家庭和小规模的畜禽养殖

219

43.6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212

42.2

大胆探索并加快实施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212

42.2

对部分河流的集雨区全面禁止畜禽养殖

143

28.5

注:本题系多选题。

2.水质保护最重要,提升技术是关键。水是生命之源。保饮水,就是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与水质达标。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三项措施:改造水厂水净化处理工艺以提升水质(76.7%);引进水质好的水源(47.2%);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地,防止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43.8%)。

3.节水宣传见成效,意识习惯是基础。 一是政府宣传节约用水有成效。 调查中,91.9%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宣传节水取得成效,其中认为“很好,节水意识显著增强”、“有进步,但仍不容乐观”的比例分别占31.9%、60.1%。 二是市民有淳朴的节约意识。 对于节约用水,受访者“支持,自己也在坚持”的占81.9%,“支持,但平时自己不怎么注意”的占12.1%。 三是市民节约用水渐成习惯。 习惯的潜意识不容忽视。受访者反映平时的习惯如下(见表5):在公共场所不用水时立即关闭龙头(76.5%)、及时关紧正在滴水的水龙头(69.5%)、在洗蔬果(洗衣服、刮胡子)时不让水龙头开着(63.9%)。 四是抓节水操作性强。 如何抓节水?受访者思路清晰。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75.7%);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54.0%);实施阶梯式水价制度,多用水多交钱(48.2%)。而政府更应在示范、引导、机制培育上有担当有措施有作为,从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费”用水单位的节水监管、提高绿化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方面率先入手,比例分别占71.3%、64.1%、59.6%。

表5: 居民节水习惯、抓节水的途径和措施

选  项

频数

频率

居民日常节水习惯

在公共场所不用水时立即关闭龙头

384

76.5

及时关紧正在滴水的水龙头,如漏水立即修理

349

69.5

在洗蔬果、洗衣服、刮胡子时,不让水龙头开着

321

63.9

用过的水存储起来,尽量重复使用         

260

51.8

家里使用节水马桶,节约冲水量   

240

47.8

停水后,当外出时会拧紧水龙头           

204

40.6

抓节水的有效措施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约用水意识

380

75.7

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271

54.0

实施阶梯式水价制度,多用水多交钱

242

48.2

大力推广工业农业节水技术

226

45.0

加快推进雨水回收利用项目

176

35.1

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指标(定额)

95

18.9

政府层面应加强的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突出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费”用水单位节水监管

358

71.3

完善公共设施,提高绿化用水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

322

64.1

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居民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良好习惯的形成

299

59.6

建立健全水价长效机制,通过价格杠杆手段来刺激社会节约用水

262

52.2

推广节水措施,普及居民家庭节水器具,积极推进节水行动

243

48.4

制定用水限额,严格控制大用水量企业的过快增长

208

41.4

注:本题系多选题。

4.防洪能力须提升,水利工程是根本。我区拱卫杭州主城区,又濒临钱塘江,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大,境内丘陵连绵山塘水库多,平原水网地带河道小流域多,再加上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又时逢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防洪能力显得脆弱。特别是近几年气候异常,频频遭受台风袭击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对市民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受访者认为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是防洪水的根本依靠。主要措施有:拓宽疏浚河道加固溪河堤防以提高防洪标准(89.4%),新建扩建排涝泵站以提高排洪水能力(59.8%),兴建水库以提高蓄洪水能力(51.4%),山塘水库除险加固(50.8%)。

5.道路积水是主因,提升标准促排涝。我区排涝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对近几年来瓶窑、塘栖、临平甚至杭城主城区城西地块低洼地带受淹场景仍历历在目,教训记忆犹新。排涝水就是确保主汛期安全度汛,特别要确保杭城城西地区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交通道路不中断,居民家中不进水。受访者认为我区内涝的主要表现系道路积水(47.6%),其次是河道满溢(20.3%),第三是居民住宅区积水(17.7%),第四是道路涵洞积水(14.4%)。对于“排涝水”的建议主要集中三点(见表6):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63.5%)、河道整治河道清障清淤(62.9%)、优化排水设施的设计(56.4%)。

表6:排涝水应着力做好的工作

选    项

频数

频率

选    项

频数

频率

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

319

63.5

设施完好,随时发挥正常效能

126

25.1

河道整治河道清障清淤 

316

62.9

加大水利工程维护保养力度     

112

22.3

优化排水设施的设计

283

56.4

断头河打通工程

98

19.5

建设口径超大的排水主干网

223

44.4

建设涵洞排水设施

96

19.1

建设大容量的城市蓄水设施

181

36.1

小流域山洪治理

51

10.2

对局部积水区域进行专项改造                   

135

26.9

加高路面   

33

6.6

建设排涝泵站

134

26.7

注:本题系多选题。

三、对“五水共治”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合力推进“五水共治”。“五水共治”是系统工程,科学规划尤为重要。 一是整体性要求。 首先,要把余杭放在杭州全市乃至全省的位置谋划“五水共治”,步调一致,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效。其次,五个方面治理有重点有先后,但不能偏废,更不能顾此失彼。重点工程要规划、要上马,背街小巷、边远村落的整治末端也同样重要。既要有追求生活品质的锦上添花,更要有惠及市民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与污水管网改造,在治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协同性要求。 治污水”,问题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治水”——提升河道水质只是治标,“治岸”——治理污染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治本。只有“水岸同治”,才能标本兼治。一方面,继续加强水质监测。强化行政交界断面和出境断面的监管,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加大污染减排和“腾笼换鸟”工作力度,有序推进截污纳管工程和推进涉水重污染行业整治,建立健全畜禽禁养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集镇和城区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切实做到全覆盖,提升污水处理水平。 三是环保性要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臭水河道河床抬高,淤泥物沉淀深厚,时日久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务必加强环境监测,特别是对水、土壤及周边环境加大监测力度和频次,高标准规划与选择淤泥物堆放消纳场所,坚决防止污染二次扩散。 四是 全民性要求。 五水共治”,惠及全体余杭市民,当然少不了全体市民的参与和担当。加强宣传,家喻户晓,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是关键。这里的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使他们融入余杭,形成合力。 五是人性化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要对流动人口聚集区更多倾斜与关爱。流动人口作为新余杭人为建设新余杭作贡献的同时,也给余杭人生活带来压力。目前,我区“一年来登记”的流动人口达110万以上,其中乔司街道竟高达20万以上,再加上4万多户籍人口,总量跨越30余万,其规模相当于中等城市,人口密度之高超出想象。良渚街道、南苑街道、余杭经济开发区也属流动人口聚集重镇,规模在10-20万间。他们大多租住在农居房,人口高度密集,生活等设施长期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行状态,难以自然消化降解与吸纳,也是治污水的软肋,必须引起重视。要解放思想,以城市的理念规划和设计这些重点区域,加大污水管网铺设等基础公共设施的投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关爱。 六是长期性要求。 五水共治”行动声势浩大,民众的期望也高。但治理过程本身有其规律,循序渐进,需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欲速则不达。这就要求职能部门适时公开进度与信息,解答民众的咨询与疑惑,多沟通,多交流,公开透明,让民众知情、放心。

2.强化管理,共建共享“五水共治”。强化管理就是要保持治理实效。 一是有序推进。 治水已经全面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职能部门做好后续工作,责无旁贷。“五水共治”工程项目视轻重缓急有进度安排,只有加强项目管理才能有序推进。 二是确保规范。 首先是工程本身是规范的,有设计论证、有资金保障、有工期要求,有目标预期,有招标流程,等等;其次是施工过程是规范的,执行好相关制度和工作纪律。 三是扩大参与。首先是 要保证现有成果不受损失。随着大批治水工程项目展开和部分短期项目完工,成果已经或即将显现,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护胜利果实。如,一些被强制关停的小企业、小作坊、小养殖场躲过风头还想重新开业;修复后小山塘、小水库的日常维护等,都需职能部门制定出台管理办法。 其次是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治水工程涉及面广,政府部门集中力量确实能建好,但后续管理任务更繁重,发挥社会力量体现了市民参与的愿望。“民间河长”、“民情观察员”就是植根于民间的信息情报员,职能部门应加强引导,发挥好、整合好、协调好民间力量,激发潜能,参与管理,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是 成熟的管理办法上升为法规。余杭是我家,“五水共治”共建共享靠大家。有市民建议应修改充实乡规民约,并制定治水管水制度乃至上升为法规,做到有章、有规、有法可依。 四廉政高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加强管理,秉公办事,按章操作,扎紧拒腐防线,才能以制度这剂防腐剂扑杀失责渎职行为的苗头,杜绝豆腐渣工程,廉政高效为民办实事。

3.问绩于民,真抓实干“五水共治”。民生工程,关乎民众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民众优先拥有话语权。 一是问情于民。 民众工作和生活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只有问情于民,决策层才能真正了解“五水共治”现状与动态,掌握实情,把握节奏。 二是问需于民。 民众有哪些燃眉之急,不是闭门造车所能想象出来的,而是需要倾听民众呼声,才能深诣民众的所需所求所盼,立项的工程才能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才能真正办实事,为民谋福祉。 三是问计于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民众中蕴藏着治理的智慧富矿,有待发掘。应开通“五水共治”公共咨询平台,鼓励市民谏言献策,赋予民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议权,接地气,听民声,畅通民众的信息表达渠道,汲取民众智慧,政民良性互动,进而上升为政府的规章制度和决策支撑。 四是问绩于民。 五水共治”业绩好不好,民众最有发言权,民众是最通情达理的评判官。可邀请由“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知名人士、市民代表等组成的检查组进行“五水共治”专项视察指导;职能部门定期公布“五水共治”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有位市民说得直白:我们要看治理的实际效果。治污,我要看河水有没有变清,治涝,我要看路上有没有积水、家中有没有进水;如果没有实效,说再多的客观原因老百姓也不会认可。可见,民众对“五水共治”的期待是多么的朴实与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