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法院:“互联网+”打造智慧法院

02.02.2016  09:12

  

  “本次开庭全程录音录像,录音录像即为庭审记录,不再另行制作书面笔录。下面开庭。”从2015年2月起,余姚市法院开始推行庭审改革,以无纸化的录音录像取代书记员庭审笔录,以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代替书记员手动制作笔录,大大加快了庭审节奏,使得庭审记录更加真实客观。这只是大数据时代余姚建设“智慧法院”的一个缩影,在更多的地方,信息化手段正在帮助法院破解司法难题。

  庭审直播获点赞

  余姚法院的庭审录像,可以在该院门户网站的“庭审录像”栏目中进行回放。庭审录像回放早已不是新鲜事,去年余姚法院在全省基层法院中率先实现了庭审微博视频直播。如今,除了法院户外的电子大屏幕、门户网站,法院官方微博上也可以观看庭审。去年5月25日,该院首次通过微博视频直播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的庭审,获得了网民上万条评论和点赞。

  直播庭审的同时,余姚法院还运用信息化手段使裁判文书走出案卷登上了互联网。在裁判文书辅助管理系统的帮助下,法官只需点点鼠标,系统就会自动对裁判文书进行排版、校对纠错、隐名处理和上网发布,实现了裁判文书一键上网。截至目前,该院已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3万余份。

  让当事人少跑腿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庭审中,法官和原告陈女士坐于余姚法院泗门法庭内,被告代理律师却出现在余姚法院十八号法庭内。原来,庭审采用了异庭开庭模式,双方通过各自法庭内的LED大屏幕进行远程连线。庭审中,双方交流顺畅,通过大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对方法庭内的情形。最终,当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现在法院高科技手段真多,实实在在方便了我们当事人。”此次庭审令陈女士对法院工作有了新认知。

  目前,余姚法院所有法庭全部达到数字化标准,庭内配备了录音录像设备,语音、图像数据通过数字法庭软件同步到其他法庭的大屏幕上,从而实现异地或异庭审理。借助现代技术,像陈女士这样路途较远、确实不方便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可以在家门口开庭,减少因交通不便和路途遥远而来回奔波。

  余姚法院类似“数字法庭”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的便民措施还有不少。2015年9月,该院与银行合作开通“法银通”,实现了案款数据与银行的共享和诉讼费缴退服务的联动,方便了诉讼当事人。当事人可以通过立案大厅pos机、银行柜台、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等多种渠道进行缴费,产生的相应退费也通过银行直接划入当事人预留的银行账户内,无需当事人再到法院办理手续。截至2015年12月底,该院通过“法银通”成功收退费用总计181.98万元,共533笔。

  线上线下巧结合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时代不仅推动了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着工作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去年以来,余姚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办案难度加大,为此,该院在提升案件质效和提高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

  “滴滴滴……”登录执行责任管理系统后,弹出的窗口提示叶法官当天新收案件数量、反馈信息数、被执行人存款达到规定案件数,并对查扣冻结到期的案件进行了预警提示。“系统帮助我们对案件进行整理归纳,办案思路一下子就理清了,现在办案可离不开它。”叶法官对执行责任管理系统赞不绝口。

  执行责任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智能系统,实现了对执行案件的全覆盖管理。系统将执行案件的流程细化到每一个节点,根据法律规定设置不同时限,对执行案件从立案、执行措施、结案等重要流程节点进行智能提示、预警,确保了每个案件得到及时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岗位赋予不同的权限,确保每项措施都严格规范落实。与此同时,系统还对案件信息启动自动告知功能,一旦工作人员在系统上录入了执行节点信息,系统将自动把相关情况发送给当事人,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借助信息化智能建设,余姚法院构建起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司法公开和为民服务平台,全力打造门户网站、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和微博、微信等多元载体的诉讼服务网络,通过法院信息化发展,将诉讼服务全方位推向百姓,实实在在回应了百姓的关切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