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四明山镇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29.04.2016  13:39

              自余姚是市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工作启动以来,该市四明山镇严格执行宁波、余姚两级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落实生态修复任务,做到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今年,该镇规划生态修复面积2610亩,主要采取香榧、红豆杉混合套种模式,并投资280余万元,在浒溪线沿线建成三个香榧基地,总面积近200亩,目前已完成种植任务,后续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一、主要做法

              1、抓部署、重立责,全面布好修复作战图。根据余姚市政府三年修复任务要求,通过实地勘查、勾画图纸、联村落实等方式,确立修复地块,规划设计修复面积2610亩,涉及梨洲、大山、平莲、棠溪、茶培5个行政村。多次组织召开生态修复专题工作会议,细化部署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并立足实际,确立在茶培村试种乌竹,其余4个行政村实行香榧、红豆杉混合套种。镇村、村户分别签订种植合同和责任协议,并建立健全分级管理责任制,实现责任落实到村到户,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为加强苗木采购管理,该镇专门组织力量赴溪口镇学习苗木采购招投标,并在今年年初顺利完成招投标,实现余姚市苗木招投标“零突破”。

              2、抓典型、重引领,倾力打造修复示范点。该镇注重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着手开展香榧试种和香榧基地建设,不断推动“引榧入山”。去年,在宓家山村首次进行香榧试种,并实现“两个创新”,创新修复模式,初次尝试香榧、红豆杉混合套种模式;创新抚育模式,实行三年村集体抚育,待三年后香榧长势良好,再把管理权下放到农户。目前,该村香榧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0%以上。该修复模式和抚育模式,深得群众拥护和认可,在2016年度的生态修复中得到有效推广。今年年初,专门召开四明山镇生态发展工作会议,宓家山村支部书记就香榧基地建设作典型发言。同时,该镇利用交通优势,在浒溪线沿线梨洲、北溪、茶培三个行政村,建立三个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主要种植“2+5”年生以上香榧苗木,种植面积近200亩,切实将生态修复和生态发展成果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3、抓质量、重管理,严格把好苗木种植关。2月底,召开农办办公室会议,部署工作任务,制定《2016年度春季生态修复管理工作方案》,在修复所在村、仓库安排专人驻点管理,林业站负责统筹协调,镇村干部协调配合。建立并实施苗木质量验收制度,明确苗木规格,对26600株香榧苗、61727株红豆杉苗进行逐一清点、逐一验收,退回各类不符合规格的香榧苗400余株,红豆杉苗2200余株,并要求2名管理人员共同填写《苗木验收单》。对来不及种植的苗木实行入仓管理,并建立苗木进出库管理登记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严格登记进出库苗木数量。镇机关干部亲赴种植现场,以“白加黑”、“5+2”的工作精力,投入到苗木分配、验收、种植、修剪等环节,并上山进行现场种植指导。同时,强化“两支队伍”,即生态管理队和护林员队伍,安排生态管理队员赴各修复点进行苗木管理,安排护林员赴现场进行种植队伍管理和技术指导。

              4、抓宣传、重教育,不断凝聚发展新合力。去年九月,由镇长亲自带队,带领镇村干部赴宁海县黄坛镇双峰村进行考察学习,与当地专家和榧农就香榧产业发展、栽培技术管理等问题进行交流。大力实施“引智”工程,邀请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进行《香榧基本情况与产业发展前景》专题授课,并全程录像,通过镇电视台向全镇农户进行播放;邀请宁海县当地香榧专家赴我镇就目前香榧产业形势、营养价值、生理特性、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诸多方面进行授课指导。今年年初,专门制作专题片《青山绿水引客来》,传播宣传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有关政策,并重点介绍香榧、红豆杉,借助镇电视平台进行滚动播放,不断凝聚发展共识,助推区域生态发展。

              二、下步打算

              1、加强后期抚育管理。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不断探索务实、科学、长效的后期抚育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奖罚并举,实现责任到村到户,强化政策引领和宣传引导,切实帮助广大农户增强管护意识、提升管护能力,不断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2、提升产业技术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不断提供栽培管理、产能产出、销售经营、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建立“人才库”,丰富智力储备,为香榧、车厘子等新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3、推动多元产业发展。独木不成林,必须加快探索花木替代产业步伐,引导开发香榧产业,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积极探索车厘子、蓝莓等特色果蔬栽培,整合有利资源,加强农旅结合,拓宽发展途径,着力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余姚市农林局)

网站地图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