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三化标准”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水平

10.11.2015  08:35

  近年来,余姚市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按照“星级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利用”的要求,通过加快设施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强化规范管理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大礼堂“建、管、用”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乡土文化、和乐文化、家训文化、美德文化、乡贤文化,着力将农村文化大礼堂打造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活跃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平台。截止目前,该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0家,其中五星级文化礼堂64家,农村文化大礼堂建成率达到26.42%,在建成后的管理和利用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并被评为2014年度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积极县(市、区),特别是朗霞街道天华村文化大礼堂成为2014中央电视台七套农民春节联欢会取景录制现场。

  一、开展“星级化建设”,形成“一村一品

   一是有效整合资源。 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充分结合村庄实际规划,并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定位标准,有效整合村办公楼、文化阵地、大会堂、旧祠堂等现有资源,科学确定建设选址、建筑风格和建设规模,确保农村文化大礼堂“有特色、有看点”。该市70家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节约建设资金350万元。

   二是满足群众需要。 在严格落实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七个一”建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展示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乡贤名人等资料,丰富文化大礼堂建设内容。同时,通过拓展服务内容,为村民举办婚宴寿宴、开展政策宣教、技能培训、文化活动等提供场地和设施,满足农村群众实际需求。据统计,近两年来,农村文化大礼堂为家中缺乏举办婚庆、寿宴场所的村民免费开放场地500余场次,10余万人走进礼堂接受崇孝爱亲美德的洗礼。

   三是实现错位发展。 根据山区、平原、滨海等不同地域特点、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质,加快竹编博物馆、杨梅博物馆、道德馆等富有乡土气息、彰显立村理念的特色展馆,并以点串线打造区域文化礼堂精品线路。如该市临山镇邵家丘村投入50余万元资金,筹建了全省首家村级“道德馆”,并通过设立“好家风”“好民风”“好村风”“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六个主题展区进行展示,成为村民展示道德建设成果、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二、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周到服务

   一是配齐配强管理队伍。 充分发挥村级商会、“五老”队伍、文艺骨干等的作用,建立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设立文化礼堂基金。同时,组建成立以村干部、宣传文化员为主力、志愿服务等其他力量为补充的专兼职管理员队伍,落实工作职责。目前,该市共招聘农村文化大礼堂专职管理员70人,兼职管理员34人。

   二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健全农村文化礼堂资金使用、场地使用、安全保障、活动记录等制度,确保活动有组织、台帐有记录、场地有管理。同时,在国庆、中秋等重要节假日,实行活动阵地的文体团队包干管理制度,提升社会化管理水平。目前,该市每一个文化礼堂都做到每天24小时有人管,每天8小时有人用。

   三是制订出台激励办法。 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市民生实事工程,按照文化礼堂的星级实施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同时,督促乡镇(街道)将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工作考核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2014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农村文化大礼堂各类奖励补助280万元,乡镇(街道)奖励补助150万元。

  三、坚持“常态化利用”,实现“文化惠民

   一是加强文化配送。 按照“免费提供、群众点单”的要求,由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制订菜单式配送计划,利用“大礼堂”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文化传播、才艺辅导等活动。同时,鼓励文化礼堂文化团队开展“文化走亲”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2014年以来,全市共配送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次,126支业余文化团队活跃在农村文化大礼堂上。

   二是丰富活动载体。 创新推出“我们的村晚”“走进家园馆·感受家乡美”“农村文化礼堂赶集会”“文化礼堂结对走亲”、美丽“非遗”进文化礼堂、“岁月余姚”微讲座活动等六大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文明乡风、引领价值导向、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六大活动”开展以来,共吸引241万人次群众参与其中,有效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注重统筹推进。 统筹安排文化礼堂的年度、季度和月度活动计划,利用宣传窗、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文化礼堂活动信息,开展互动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目前,该市建立的各类农村文化大礼堂信息发布平台,基本实现村民知晓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