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见平:现代设计的中国故事

15.01.2016  10:42

何见平设计的2010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

何见平设计的《中国印象》海报

    这几天,杭州凤凰·创意国际文创园内的何何设计工作室的人异常忙碌,他们正在策划2016年的重头戏——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中德展。该设计展将会在中德两国巡回展览。

    这幕后的指挥者,就是享誉国际的平面设计师何见平。

    出生于杭州富阳的何见平,今年有了一个新身份: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首次设立的“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文化艺术人才)”类名单,成为为数不多的文化“国千”之一。

    “这次策展,是从学术角度系统全面梳理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史。”何见平说,有了文化“国千”的身份和荣誉,就要为中国平面设计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求学异国他乡

    梳着清爽的背头,穿着一件黑色夹克,左胸前别着一个黑色、一个红色的圆形徽章,看上去多了几分精神。初见何见平,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有型有范,与“设计师”三个字非常贴服。

    他是第一个获得世界顶级海报大奖——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以下简称华沙海报展)金奖的华人设计师。要知道,具有49年历史的华沙海报展,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艺术海报双年展,包括安迪·沃霍尔等众多知名艺术家都曾在华沙海报展上斩获过金奖。

    征服高峰之前,必然经过长期艰苦的攀登。何见平的设计征途,走得亦非顺风顺水。在曾经的求学路上,他也迷茫过、踟蹰过。

    17岁离家,18岁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现平面设计系)学习,开始了他的平面设计之路。

    “四年大学,将我从无知带到艺术和设计的入海口,毕业后的我其实一头雾水,面对着那片汪洋大海。”他告诉记者,大学四年,激发了他对平面设计的兴趣,但囿于当时环境所限,信息匮乏,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求知欲。

    对专业的迷惑,对现代设计的憧憬,对世界的好奇,让何见平做了决定:放弃就业,学习德文,去“西天取经”。“当时,想要了解得更深刻更清晰,就只能去留学。”何见平说。

    1996年,何见平留学德国。“饥饿”如他,疯狂地吸收西方现当代设计艺术的养分,并得到霍尔戈·马蒂斯、冈特·兰堡、布鲁诺·蒙古齐等设计大师的教导与指点。结合自己的东方母文化背景,他在努力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

    何见平渐渐明白,设计就是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义有三:一是合适,能够满足客户受众的需求;二是融入时代的精神;三是需要有一定的审美。

    静心沉潜,厚积薄发。国际平面设计界开始注意到了这个中国名字,各类平面设计界的国际奖项也纷至沓来。何见平跻身国际级平面设计师之列。

    这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国际平面设计界的成长与成功,早被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默默关注。他深谙新时代美术学科中设计的重要性,排除众议,打破年龄界限,聘请何见平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见平开始把最顶尖的设计理念输送回自己的故乡。学成归来,往来于中德两地成为何见平生活的常态。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陈英 戴丹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