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这所小学将“非遗”搬进校园

11.10.2016  13:03

  

  东阳市六石街道产业植入办公室工作人员给学生介绍扎染知识。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近日,东阳市六石街道樟村小学六年级教室内,一位面容清秀的姑娘正在为学生讲授扎染知识。

  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樟村小学从本学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和爱乡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老师现场示范

  当天为学生授课的是东阳市六石街道产业植入办公室工作人员马千岚。通过六石街道“重拾小手帕”等活动,马千岚已熟练掌握了织布、扎染等技术。只见她在向学生讲授扎染基础知识后,又现场向学生传授扎花知识。一块块白棉土布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橡皮筯或夹子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随后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里,进行加温煮热染。染缸里的染料全部采用苏木、红茶粉等植物泡制而成,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将“疙瘩”挑开进行凉晒,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其图案千姿百态、若隐若现、韵味别致。

  

  学生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在马千岚的指导下,学生们也开始扎花、浸染。一堂综合实践课结束,教室走廊上挂起了一排排学生的扎染作品。

  樟村小学校长吴跃东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最大的效果在于开启学生的兴趣点。“以兴趣为导向,在孩子心中播下非遗文化的种子。

  据介绍,樟村小学“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后,先后组织了织布、扎染等学习,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