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创业尤需软环境护航

16.12.2014  16:38
            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据悉,明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将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即将毕业的749万人,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既是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更难就业季”困局的现实需要。这为那些富有创业激情、渴望“比尔·盖茨式”成功的年轻学子提供了机遇。
              毋庸置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在休学创业的大潮中,皆有非常成功的例子。但整体而言,国内大学生的创业氛围、创业意识与国外的差距非常明显。尽管目前中国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的比例已占六成,但真正实施创业的比例不足1%,而美国高达25%。而且,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教育部一项报告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盈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三成能够生存下去。
              因此,就当下的中国大学生而言,休学已无风险,但创业仍须谨慎。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是一片空白。有的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协会”,几乎承担了传播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的全部重担,而该协会活动也仅限于开一两场创业知识讲座。其次,激励大学生创业仅停留于“口号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扶持。这无以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及社会旧有的择业误区,所以考取一个“铁饭碗”仍是许多家长及大学生的最优选项。此外,大学生创业缺经验、缺技术、缺机会,尤其是缺资金。一份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时无法找到担保人。若没有资金,创业就无疑会成为“无米之炊”。
              在“创业仍须谨慎”的旧有思维下,要让“允许休学创业”这一善政开花结果,除了亟待政府、高校、社会和企业等携手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及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外,还需破除大众的旧有观念误区,为“休学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如此,大学生创业才会真正迎来春天。
              (本文原载12月12日《长沙晚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