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件清末民初纺织品从上海到杭州 均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14.12.2014  13:11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纺织品文物修复

上海书业商团龙旗(清末民初)

桃红地团花纹暗花绸氅衣(清)

  要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我们会定期做体检,平时身体出了问题也会去医院看病。不过,这种情况放到一件物品上,就有点奇怪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们“体检”或“治病”的对象是一些纺织品——今天起,“旧旗新帜: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展”开始在玉皇山路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举行(持续至明年3月1日),展出的正是他们动过手术的纺织品文物。

  这批文物共18件,均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杭州人将比上海人更早看到这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精品馆藏。展览期间,大家还可以通过玻璃窗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现场修复文物的工作场景——如何为衣服做手术,一目了然。

  参展文物既有清末的婚礼嫁衣 也有当年的商团旗帜

  2012年8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带着一批清末民初的纺织品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希望工作人员能给它们“做体检”(做一份关于该批纺织品的健康评测)。

  这批文物既有清朝旗人女子旗袍,也有汉人女子的袄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族服饰的模样,既有朝服袍也有清末婚礼嫁衣,颜色鲜艳,做工精密繁复,也反映出了当时服饰的最高技艺。除了服饰,这批文物中还有一些其他纺织品,比如清末民初织有传统龙纹样的上海书业商团旗帜等,充分体现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文化变迁。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唯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对纺织品文物进行检测和修复是他们的工作之一。根据检查结果,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制定保护修复方案,然后对“生病”的纺织品文物实施“手术”修复。

  “主治医生”现身说法

  修复针法要像手术刀般精准

  修复工作主要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一楼的修复中心,这里常年24小时恒温恒湿,进门要脱鞋、换工作服、戴口罩,也被称作“抢救室”。“主治医生”则是全程参与这批纺织品文物修复的王淑娟。她告诉快报,清末民初的文物年代并不久远,它们的病情算不上太严重。

  对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这批纺织品文物进行全面体检后,王淑娟和同事们开始进行修复工作。第一步是“表面清洁”,一般颜色比较鲜艳的丝绣纺织品都不能水洗,只能用博物馆专用的吸尘器进行表面除尘,纺织品上的残留污痕则用酒精棉签或其它工具局部去污;第二步是“平整”,有些文物因为保存的原因会很皱,需要对它们进行喷水、平铺,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恢复平整;第三步就是“修复”了,因为纺织品修复要求对文物的干预最小化,化学药品尽量少用,因此,工作人员用的是大家熟悉的物理修复法——针线缝合。不要以为用针线缝合很简单,除了准备和原物品颜色材质统一的面料衬在文物破损处外,还需要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针法,有适合大面积修补的“铺针”,也有细微处的“钉针”。

  经过缝合加固,修复工作就算是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