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杭州为起点,走上新丝绸之路

18.01.2016  11:10

    屠红燕:经典产业做出国际范

屠红燕

万事利丝绸品牌体验店汇聚了旗下多个高端品牌,产品涵盖时尚丝巾、丝绸书画、高级华服定制、丝绸家纺、丝绸装饰等。

    一壶桑叶茶,加入丝绸元素的墙纸、靠枕、书画作品……眼前的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屠红燕连手机壳都用上了丝绸版。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万事利集团的丝绸主业依旧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集团丝绸板块销售同比增长12%,利润同比增长达26%——两位数的逆势上扬,在这个历史经典产业中并不多见。

    “丝绸早已不单纯是纺织面料,而是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入文化创意、时尚设计、高科技和移动互联元素的丝绸产业,也不再只是那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而是成为新兴产业。”屠红燕说,“十三五”时期,万事利打算以杭州为起点,启航新丝绸之路。

     主业有专攻

    过去五年,万事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去掉商业地产、医药医疗等多元产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丝绸主业上。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屠红燕认为,万事利的宏观战略没变、所承担的专业化角色也没变。过去五年,万事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去掉商业地产、医药医疗等多元产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丝绸主业上。

    “如果说万事利‘十二五’做的是产业瘦身,那么‘十三五’我们将致力于丝绸主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的精简。”在屠红燕看来,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提法特别实在,其内涵也是万事利所一直在践行的。

    “供给端的改革,从丝绸行业看,可以理解为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开发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产品。这些年,万事利从未停下创新的步伐,这也是企业走到第四十个年头,仍然能活下来、并发展得比较好的重要因素。”屠红燕说。

    创新,既指传统产业的升级,也是丝绸在概念上的突破。万事利组建中国丝绸行业唯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设立“新丝路博士后工作站”,每年将销售总收入的3%以上投入到设计研发环节。丝绸跳脱出面料功能的局限,渗透入不同的场景中,不仅带来消费者对丝绸认知的变化,也为丝绸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4年,万事利打造 “中国好丝绸”与“丝绸生活馆”两个手机移动端B2C平台,通过创新机制吸引消费者分享、推广自己的产品。一年时间,两平台已经收获超过20万的粉丝和5000余万元销售份额,还反过来拉动了线下销售。去年,万事利最大的订单也来自渠道商。这让屠红燕看到了互联网基因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变革:互联网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单向营销模式,每一位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万事利的卖家。

    正是基于此,万事利决心将丝绸主业的重点放在研究消费端需求上,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和传播方式。相应地,其他环节则会不断精简。“移动互联降低了传统企业的变革成本,企业只需做好供给端、营销等环节便能顺势而为,‘不断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不断’二字反而是最辛苦的。

     人才国际化

    屠红燕所理解的供给侧改革,是产品结构的变化,而非成本的降低。

    十年时间,在基本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突破后,万事利逐步开启了从“产品制造”到“品牌塑造”的新征程。2013年年底收购法国百年丝绸企业MARC ROZIER;2014年聘请前爱马仕纺织板块CEO;2015年组建跨国设计团队……屠红燕认为,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更多是要了解这些品牌的成长路径、人才需求、设计理念和经营方法。

    “在对品牌的认识和理解方面,国内丝绸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说,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把产品做好”只是第一步,力求把产品做到极致,才能引领企业拾级而上。

    怎样才称得上极致?她晃晃手机。“就拿这个丝绸手机壳来说,一米面料能制作52个左右,手机壳定价198元。这样的产品创新,让同一块面料的价值翻了上百倍,这就可以了吗?这只是1.0版,我们必须要研发2.0、3.0版,提高它的防污能力,以后还会有新问题,要一个个去解决。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祝梅 通讯员 楼玉峰        编辑:汤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