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为基础 在实践中学习

11.08.2015  00:33
   前两天,顶着38度的高温,杭州市抚宁巷小学的校长柴莺正在校园里值班“当监工”。每年暑假,杭州不少中小学都会在校园里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不过这个暑假,抚宁巷小学要做大改动,“你看,这是我们的蒋筑英科技园,是之前进校门左手边的筑英亭改建的。”著名光学专家蒋筑英是抚宁巷小学的校友,因此之前的老校园里处处都有以他命名的建筑。校长一处一处地为记者介绍学校改动的地方。
     蒋筑英科技园内放了不少漂亮的石桌和石凳子,可以用于美术写生、语文阅读等课;还有新修建的蒋筑英纪念馆,入口设有脸谱识别、指纹识别、密码识别以及刷卡识别。记者发现,学校里改建的不少地方,除了体现这所学校的科技特色以外,也在为下学期的课改打下硬件基础。像改建后的蒋筑英科技园,将光伏发电系统、智能讲解系统、雨水收集循环系统、有机肥料系统和自动灌溉系统有机整合,使孩子们能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从社团体验到开发课程群 让科技特色的辐射面更广 
     抚宁巷小学是杭州市科技特色学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的科技特色就逐渐起步。如今,学校每年为孩子们提供科技活动的菜单:遥控赛车、线控航模、电子百拼、模型制作,阅读科技书籍、撰写科学论文、观看科学影片、绘画科幻作品、评选科技作品……孩子们可以自由组合、自主搭配自己喜欢的科技活动。
     在兴趣普及的基础上,也引进科技参赛项目,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在前不久的浙江省青少年航海、建筑、航空航天、车辆模型教育竞赛上,学校就获得了小学航海团体综合第一名的好成绩。
     不过,此前的科技教育,更多的是依靠学校的社团在开展。各类社团中主要以比赛类的社团为主,社团较多,但精品很少,大多数学生无法参加相对精品的社团。
     “因此,光靠科技社团的发展已经无法引领学校在科技特色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在柴校长看来,从科技社团到科技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学校最新制定的三年规则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单一的校本课程向科技特色课程群方向发展。
     科技特色课程群贯穿整个年级,就科技的普及教育而言,学校针对一到六年级,设计了不同的课程。一年级有《奇迹拼搭》课程,二年级的《电子百拼》课程、三年级的《阳光测向》课程、四年级的《创意乐高》课程;五、六年级的《巧手玩科技》课程。
     光是看这些课程的名称,就能知道,这类课程以学生动手制作为主,在“”科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人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柴校长眼里,抚宁巷小学既是一所学校,同时也是孩子们乐意玩转的科技馆,达到校馆合一,学校既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童趣和创意的地方。
     作为科技特色学校,学校倡导浸润式德育,通过科技伦理和蒋筑英等优秀人物的故事的学习来实现,而智育则以探究为基础,让学生通过“玩中学”的方式积累经验,训练思维。“科技抚宁”和“探究筑英”是抚宁巷小学育人观的综合表达,“筑英”即蒋筑英纪念馆和蒋筑英科技馆,也有铸就英才的意思,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发展潜力的人,都可以成为他所擅长领域的精英。学校希望在科技特色的德育和智育下,能铸就乐学善思、求真创新的“筑英学子”。
     拓展课本知识 加强学科整合 长短课结合灵活安排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的课程被分为了基础性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两类。
     顾名思义,基础性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体美等课程,目前,也有不少学校将国家规定要学习的部分学科内容进行了校本化的处理。在抚宁巷小学,最突出的就是科学课程的校本化,如上文所述,一到六年级的孩子学习不同的学科技能。再以语文学科为例,学校为一、二年级设计了绘本阅读课,而三到六年级学的则是美文阅读。
     除了基础性课程以外,拓展性课程则是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等设计的,提供给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内容,其内容和组织形式相对灵动,分为知识类拓展、体艺特长和实践活动三类。
     不同的拓展课程,学校设计的课时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国家规定的常规课是35分钟一节课,而大部分知识拓展类的课程用30分钟一节课的形式进行实施。针对科技特色课程群,学校还会根据需要设计70分钟长课。长短课的灵活安排,既保证学科学习的的完整性,又合理调整学生学习节奏和兴趣,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虽然各个学科都相对独立,但也有着很强的联系,为此,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也注重各门课程的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学生走班教育
     老师专课专教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不同,因此学校将学生班级打通,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参与研究。在兴趣类拓展课程中,既有文学社、课本剧社团、英语剧场社团等人文类的课程,也有电子制作社团、航海模型社团、车辆模型社团、建筑模型社团、机器人社团等探究类的课程,当然,还有排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田径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等体艺类的课程。
     当然,走班不仅是以兴趣为依据,在这所科技特色的校园里,基于学生在科技方面的水平差异,学校将科技社团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年级组层面的科技社团,主要有手工创意,废物利用等方面的社团,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类则是学校层面的社团,主要是针对各个层面的科技比赛等。
     因此,在兴趣和能力都得到合适的平台之后,学生才能在各方面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当然,光是给学生分层还不够,学校里的部分老师也开始走班教学,年级组打通,不固定某一个班级。每个老师有不同的特点和特长,“这位老师适合教哪一门课程,我们就让他专上这门课,比如科学老师,根据他的学科特点更适合上环境保护课程,这样我们就将科学老师作为这个课程的首席教师,由他来负责环境保护课程的实施。”柴校长认为,这样每门课程的老师就形成了一个小团队,可以集中在一起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实施。
     此外,学校在科技教育上,还有两个被家长们称赞的亮点。一是科技微课,让科技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科技方面的教学和辅导,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打破了教学的地域限制。第二个是“亲子实验”,每周学校网站就会发布一个“亲子实验”的小课题,孩子和家长就可以在家里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孩子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