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10.07.2017  20:31

近年来,大量海内外客商因寻觅商机云集义乌,并将各自特色的民族文化、宗教传统带到义乌,形成了义乌复杂的外来少数民族生态。据统计,义乌现有外来少数民族13.3万余人,国内外穆斯林2.5万余人。如何引导他们融入适应义乌社会,一直考验着义乌城市民族工作的水平。多年来,义乌民宗局一直致力于摸索、实践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团结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群众工作”,初步建立起一套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融入的能力。

一是扩展志愿队伍代表性,增进少数民族团结。义乌民宗局一向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密切团结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方式,致力于将各行业、各年龄阶段的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纳入志愿服务队伍,扩展志愿服务队伍代表性。2015年以来,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组织参加义乌国际马拉松等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广泛接触少数民族同胞,加深彼此交流了解。在此基础上,将责任心强、政治过关、品德优秀、代表性强的各界少数民族同胞吸收进志愿者队伍。平时做好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增进少数民族志愿者对政府工作和市情民风的了解;每逢传统节日,开展走访慰问,展示政府的关心与重视。通过发挥各界少数民族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营造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与党委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义乌社会“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

二是健全志愿服务活动机制,提升社会自治水平。义乌民宗局一直注重将少数民族志愿服务活动经验转化为工作机制,使“依靠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成为提升社会自治水平的不竭动力。宗教方面,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秩序的志愿维护机制已初步成形,20余名穆斯林志愿者,包含1名约旦籍志愿者,每逢主麻日、斋月等重大活动,提前到岗,引导人群,劝导包裹寄存,形成对场所安保力量的有力补充。创建方面,在外来少数民族氛围浓厚的商圈,城市市容的志愿管理机制已初步建立,宾王社区异国风情街建立了少数民族志愿市容巡查队伍,外来少数民族氛围浓厚的福田商圈专门设立少数民族“街长”,负责与经营户、顾客沟通,维护街面市容秩序。纠纷化解方面,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的志愿调解机制正在逐步形成,1名叫冶哈麦的回族志愿者,主动参与并成功调解了多起兰州拉面行业内的纠纷。通过将志愿活动引入社会治理,以少数民族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降低工作敏感度,有效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水平。

三是丰富志愿服务活动载体,推进少数民族融合。义乌民宗局一直将创建民族融入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志愿活动载体,来提升少数民族融合能力。鸡鸣山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先行者,已初步形成一套“党委政府主导保障,志愿团体教育服务”的社区融入模式,并通过邀请志愿者的形式,引入法律咨询、就业培训等更多服务内容,力图将原有的少数民族普通话语言培训,扩展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能力提升的综合培训,吸引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在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社区,义乌民宗局正探索推广包含志愿服务队伍等6项标准要求和1项特色项目的“6+X”工作模式,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指导相关社区,结合不同情况,在志愿服务活动上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深化、扩展类似于少数民族普通话培训、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等特色志愿服务载体,通过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为少数民族融入社区,实现自身价扩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