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代表委员共话办好公平优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圆梦
浙江陆域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两分田”。特殊的地形对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提出了考验,教育也如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公平优质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才能让广大群众满意?全国两会期间,这个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每个孩子梦想、每个家庭希望的重要话题,让来自浙江的代表委员们一次次热议。
均衡,成效几何
什么是教育均衡?小学老师雷郑涛用10余年的亲身经历作了回答。
2005年,大学毕业的他回到衢州老家,在柯城区下村完小当老师。当年的完小只有一排矮平房,8名老师挤一个办公室,操场是一片黄泥地……这样的场景,曾让他心里不是滋味。
两年后,柯城区在国内率先实行“城乡一校两区”改革,下村完小由城里名校托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紧接着,赶上浙江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校建起3层的教学楼,有了电脑房、钢琴房、多媒体教室,破旧课桌椅换成了可升降课桌……“这个小村几百年来头一回有了像样的好学校,在这里教书我们安心了。”雷郑涛说。
下村完小的蜕变,是浙江教育均衡的现实缩影。而浙江之所以多年来致力于教育均衡,在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看来,正因为它是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所在。
“办好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公平、均衡、优质。”深谙地方教育管理的成岳冲委员告诉记者,公平是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均衡是指区域、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不大,而优质则是一种高水平的均衡。“从这样的关系来看,均衡是办好教育的基础,只有均衡才能确保公平,也只有均衡才能进一步追求高位,实现优质教育。”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教育均衡。2015年,全省9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居全国前列。成岳冲委员告诉记者,从生均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网络多媒体教室等硬件指标和师生比等软件指标角度来说,我省已经达到教育均衡的标准。
但教育均衡并非一个固定状态。如何巩固?向何处发展?在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看来,我国目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依然比较突出,农村教育仍然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这里有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多元,扶持农村学校的措施政策不够到位等诸多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推进多元评价,实施人事改革,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村教育。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骨干教师的正常流动,积极、有效地为农村学校和农民子女教育提供良好服务,进一步提高教育均衡的水准。
“接下来还应在教育均衡的指标里添加一些更能体现质量的指标。”成岳冲委员表示,像现在1∶20的师生比指标,并不反映实际质量,今后要提升教师素质,达到高位均衡,就应拓展评价的内容和水平,让反映质量的指标更多一些,更重要一点。
教师,如何留下
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近年来,得益于一桩桩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浙江城乡绘就了一幅幅靓丽的校园图景。
“农村学校硬件配置基本都可以了,难就难在师资力量上,好老师留不住。”方中华代表对此深有感触。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留不住人才,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教书,加之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的限制,农村师资力量调整乏力。他还提到,有些农村学校受经费、骨干力量、项目资源等因素限制,不少教师不熟悉教育科研,更谈不上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学校能够提供给教师的学习培训、交流机会又很少。在他看来,留不住好教师,某种程度上是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症结所在。
对此,方中华代表这次带来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建议》,呼吁要多为农村培养输送合格教师。他说:“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导向,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优秀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建议通过教师交流、定向委培等方式培养农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学校缺少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的问题。加强重教、支教政策落地,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把教师的职业打造成人人想去、令人羡慕的职业。”
在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看来,加快教育立法速度,提高教育执法效果,也是推进教育均衡的一个手段。她提议,应尽快出台“农村地区教育促进法”。该法应由总则、农村教育、政府与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农村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罚则等要件构成。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特别是乡村教育的法制化发展,大力鼓励并保障那些长期在农村从教的教师。此外,她还建议从观念、知识、技能3个角度提升农村教师使用在线资源的能力,让他们能不断成长。
事实上,在怎样从师资角度做文章,尽快改变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方面,我省各地近年来已经动了很多脑筋。“比如推进集团化办学,让一个优质学校带着其他学校整体发展;从原来的对口帮扶转变为挂牌发展,还包括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把‘单位人’变成‘系统人’改革,以推进辖区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均衡。”成岳冲委员认为,很多方法都很有成效,接下来各地还是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力,多管齐下,才能解决客观上存在的教育差异问题。
资源,怎样共享
在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育均衡可以如何借势?
曾经当过教师、又在基层分管过教育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主委吴晶提议,可通过“互联网+教育”破解教育资源不均。
她认为,就教育本身而言,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仍是棘手的老大难问题,迫切需要从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来破题。而互联网可以打破空间、地域、体制的限制,与教育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互通互享。
“近年来,慕课、微课、教育直播等全新教育模式已经进入公众视野,但‘互联网+教育’在促进资源共享、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传统教学模式重构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在吴晶委员看来,今后可以充分借力新手段新技术,比如北京的名师在课堂上课时,让西部地区的孩子戴上VR设备实时共享。为此,她建议国家层面做好前瞻性规划,鼓励和指导地方试点先行,教育主管部门则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互联网+”环境下个性学习支持体系的开发建设,积极重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课上”和“线上”教学设计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步和深度融合。
方青代表也有同样的看法。她告诉记者,目前在我国大城市学校中,教育信息化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但一些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学校的教室中,依然以“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为主,耗费巨资购置的无线网和多媒体设备,因为老师个人能力和配套教学内容服务的缺失,变成了摆设。
针对这些情况,她建议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运用资源平台的能力,开发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学段、不同语种、不同水平的在线课程,提升乡村教师使用在线资源的能力,加快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真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下阶段浙江教育努力的方向是高水平均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现代化。”成岳冲委员表示,“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种手段。浙江的目标是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在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上不断进步,让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浙江日报》2017年3月13日 00007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锐观察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7-03/13/content_304199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