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金代砖雕告诉你山西人超爱戏曲

23.08.2017  10:26

  13世纪的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地处中国北方的山西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经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今天的山西保留了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历代戏台近3000座,质量、数量均居全国之首,它们无声述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戏曲艺术的深情。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座座深埋在黄土地下、散发着浓郁的民间世俗生活气息的金代戏曲砖雕墓葬。

  从8月20日起,“生死同乐——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精品馆展出,经过精挑细选的78件(组)文物,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雕刻精细的场景中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百姓生活。这些精致的戏曲砖雕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原来山西人对戏曲的热爱完全不亚于我们浙江人。

  散乐百戏 祀天娱人

  散乐百戏,是中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泛称,先秦以来绵延不断,正史、诗赋、笔记等记载甚多。大体包括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魔术以及杂剧等,范围因时而略异。散乐百戏的表演场所,先秦时代以宫廷为中心,南北朝时始扩展至寺庙,宋代进一步渗透到城市与乡村。

  金代民间乐舞百戏极为繁盛,晋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金墓中乐舞文物的大量出土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社火表演是一种在节庆日举行的民间娱乐喜庆表演,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在祭祀场合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

  “瓜田乐”是社火表演中的一种形式,以肩扛大瓜、载歌载舞者为主,场面喜庆,表现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反映出古代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景象。

  生旦净丑,粉墨人生

  金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能代表金代戏曲主流的是民间杂剧——金院本。金院本演出流行和繁盛的中心在山西南部地区,戏曲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开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影响。金院本的演出非常普及,大量带有戏曲表演场面的金代墓葬砖雕,以及现在仍然遍布于晋南一带的地上戏台建筑,均反映出当时戏曲表演的盛况。金墓砖雕中的戏曲角色,已经在宋代四人或五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固定为五个角色。

  根植生活 教化人心

  金代,戏曲艺术由最初的祀天娱神、祛病消灾、宫廷宴享等,逐渐演变成教化民众和针砭社会的娱乐活动。植根于民间生活的戏曲艺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人生百态。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传统孝道不仅属于家庭伦理,更包含社会、政治和教育的价值。孝道在历代的演化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儒家孝文化。宋金时期戏曲的繁荣,为孝道的宣传提供了新的平台。八仙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颇受民间欢迎,是戏曲中常见的题材。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