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仙人谷”:绿水青山相映美 特色民宿引客来

15.08.2015  05:31

  距离衢城35公里外,有个叫“仙人谷”的小山村,每逢节假日,这里便人流如织。打扮时尚的人儿,讲着不带半点乡音的普通话,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仔细询问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游客,来这里是为了“吃农家”、“住农家”、“玩农家”。

  在素有“仙人谷”之称的黄坛口乡茶坪村横坑自然村,日趋红火的“民宿经济”吸引着一拨又一拨山外的游客,带给小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常住着80多户100多位村民,游客数却常常是村民人数的2至3倍。2014年,“仙人谷”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民宿收入超过200多万元。

  “青山绿水”如何转变成“金山银山”?“农家乐”如何提升为“民宿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的茶坪村横坑自然村“仙人谷模式”留给我们很多启示。

  居住“仙人谷”赛过活神仙

  在“仙人谷”,从清晨传来的第一声鸟啼声开始,你仿佛走进了乡村盛会,或者说是乡村都市。玩游泳圈的调皮小孩,背着相机的采风作家,打扮时髦的年轻姑娘,青石板上、石子路上、石头桥上,蹲着、坐着、站着,目不暇接。

  在这里,春风和煦时,观赏参天古木;寒风萧瑟下,感受树影婆娑。光脚走在山径石阶上,有点痒又有点咯脚,让人忍不住回想起孩提时光。走累了就近歇息,看青山、绿水、蓝天,花草的芬芳、泥土的清香、山野的纯净,沁入身心。

  中午时分,“清风居”农家乐门口,三辆小车刚刚停下,车里的人顾不得吃饭,径直来到大堂预定晚宿的房间,无奈客房不足。这批客人有十多人,从江西上饶来,正巧,几名金华客人因事回家,腾出了房间,上饶客人欣喜不已。老板张海燕吐露,入暑以来,27个房间几乎天天满客,如果团队预定房间,只能排到两星期之后。

  对于游客来说,花上100元就能饱览美食美景,还能尽享一昼夜的住宿服务,比起城市里的酒店宾馆,已经相当划算了。高山蔬菜、天然泉水、土鸡蛋、农家药膳,对于一个追求放心美味的食客来说,哪一样不让人心动呢?

  除了实惠的食宿,“仙人谷”独特的自然环境也饱受游客青睐,鲜为人知的是,“仙人谷”还被评为“浙江省森林村庄”。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厌倦了公务和喧嚣,来这里,觅得身心静养。

  待到晚上,好客的山民点亮上千盏红灯笼,宾客来往于千盏红灯笼之下,你看这家熙熙攘攘,再瞧那家门庭若市,怕生的农家小狗整夜犬吠,久经岁月的老人感叹:在过去,怕是过年也没这么热闹。你再遥想“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夜纷纷”,莫不是就出自此处。

  昔日“土疙瘩”今日“黄金屋”

  数千亩竹海,四季变幻的梯田,千年古樟和珍贵红豆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景观。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横坑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耕地贫瘠、山路崎岖,人均收入只有数千元的“后进村”。

  长久以来,种植业和捕鱼业一直是村民们的主业,在片面依赖消耗资源来获得经济收入的前提下,“仙人谷”陷入了滥砍滥伐、竭泽而渔的怪圈。特别是随着毛竹利润空间的萎缩,村民们只能通过提高毛竹开采量来增加收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的破坏。

  但这几年,横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山麓延至山顶的盘山公路,茂林修竹中掩藏的白墙绿瓦,凭借10余家民宿,这个常住人口只有百余人的小村,竟创造了200多万元的收入。好像一夜间“过上了神仙的日子”,人们都说:这块土地活了。

  土地怎么变活的?老农民说:“山还是这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农村里却住满了城里人。”农民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莫把绿水青山当成“土疙瘩”,她还能变成“黄金屋”。

  “山村致富可以不卖资源,农民就业不一定要走出大山。”村支书的一席话,道出了真理。

  三任书记接力 齐推生态经济

  上世纪90年代始,时任村支书的吴耀福已经意识到过度开发的危害性,在他的倡导下,村民们将“禁砍”、“禁捕”写进了村规民约。进入新世纪后,“农家乐”经济兴起,吴耀富对这种既能赚钱,又能保护生态的经营模式非常感兴趣。

  在他的助推下,2008年村民刘允生在“仙人谷”开设了第一家“仙泉居”农家乐。而当年农家乐就让刘允生尝到了甜头,按他的话讲:守在家里,一年也能赚两、三万。这对人均收入尚处贫困线的村子来说,无异于是个大喜讯,瞬间,村民们的热情被鼓动起来,纷纷走上农家乐之路。

  到了2010年,农家乐的经营模式已广被村民们认可。而此时的新任村支书吕仁刚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提升村庄品位,打响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名号。为此,吕仁刚广泛征求了游客和村民们的意见,决定对村容村貌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改。污水、垃圾处理,各类地标景观改造,游步道及护栏建设......各项提升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得益于环境的改善,游客人数逐年增多,“仙人谷”的农家乐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2012年底,农家乐为“仙人谷”创收百万元,成了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3年,当范文胜接过村支书一职时,“仙人谷”的农家乐处在一个更为关键的时刻———传统农家乐的“吃、喝”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行业内,有远见的地区已经开始参照日本、台湾的民宿形式,走上农家乐的转型之路。这给范文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何不把“仙人谷”的自然环境和消费者的住宿体验相结合呢?换言之,他要打造“仙人谷”特有的民宿经济形式。

  于是,村民的干劲再次被激发:屋子内,装饰一新的民宿房,整洁的墙面和标准的套间,配套着空调和卫生间,电视、网络样样齐全,手脚勤快的东家更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外,庭院里的梅兰竹菊错落有致,葡萄藤下摆放着躺椅和茶具,石子铺设的古村道延绵环绕,古民居和古樟树相得益彰。夜宿时,你推开一扇窗,满世界的好空气都会往怀里钻……于是,便有了这组数字:2014年,“仙人谷”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民宿收入超过200多万元,带动100多人就业。

  “农家乐”变“民宿” 变的不只是观念

  民宿的魅力在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能够补足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的需求,通过以民宿为载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对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产生深远影响。

  吕三英是“清风居”农家乐的服务员,家住黄坛口乡长柱村,自两年前“仙人谷”的民宿经济火爆时起,她就来此工作,每日可以拿到80元的基本工资。按她的话说,这是从“进城市”变成了“进大山”。“仙人谷”在促进当地人就业之外,还吸纳了其他村的村民来此工作,而这些成就无不依赖于当地民宿经济的发展。

  以“清风居”农家乐为例,我们看到从农家乐到民宿的转变。2009年,张海燕在“仙人谷”创办了“清风居”农家乐,山清水秀之地自然引来不少游客,但困于无处安身的窘境,游客们只能“吃吃饭”、“喝喝茶”,年接待能力只有数千人,营业额维持在50多万元。直至去年,张海燕新建了27个民宿房后,游客的夜宿体能才得以满足。当年的接待游客突破万人,单是“就餐”一项,去年的营业额已超过120万元。而今年的势头更加强劲,截至7月底,“清风居”农家乐的民宿收入已达到百万元。

  这看似“吃——住——购”的简单演变,内部却蕴含机理,经过提升的民房成了商用房,村内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游步道,农耕文明成了被追捧的文化。由此,“仙人谷”的土鸡蛋供不应求,高山蔬菜和笋干成了抢手货;卢永龙兄弟俩相互分享客源,“众客栈”的厨房里支起了3口大锅;农村兴起了第三产业,农民在家就能当老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横坑自然村的村民巧妙地利用好了这片山水,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正如老农民所感叹:千百年来,同样是这座山,同样是这片水,后生可畏啊。(衢江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