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布衣如何让千年古籍妙趣横生 他从笔记中活捉出了一只只动物

10.08.2015  11:15

如何将古文转化为现代人喜欢看的东西一直是许多作家研究的课题,特别是记录史学的古籍更是会有点晦涩难懂。“笔记”就是其中一种,尽管属于野史类史学体裁,想要把它变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也颇为不易。陆春祥这位鲁迅文学奖得主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从汉魏六朝到唐宋元明清的历代数百种笔记中,专挑了描写动物的出来,加上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晏子的明清细工笔漫画配图,组成了这本新书——《笔记中的动物》。如同赵忠祥主持《动物世界》一样,陆春祥给古代笔记中的动物一一配了音。

鲁奖得主陆布衣是媒体人

新随笔专写笔记中的动物

说起陆春祥,他其实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新闻工作者,写作是他的副业。作为杭州一家党报的监事会主席,陆春祥平时处理的事情相当繁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二用”的人写的杂文集《病了的字母》让他摘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类大奖。“我写作用的全是业余时间,有时候晚上写,大部分都是在双休日写。”陆春祥笑着说。靠着这样挤出来的时间,陆春祥除了这本“药味杂文”,还写了“怪力乱神”的《新子不语》,“微言而大义”的《焰段》等书。可他偏偏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陆布衣的笔名,照理是在身居高位,著作等身的人了,为何取个“布衣”呢?“我取这个笔名就是想保持自己低调的平民的视角,因为我常常写杂文、随笔,关注的都是社会上细枝末节的问题。”陆春祥解释得很淡然。正是这样低调的文风,使得“陆式杂文”没有义正辞严的架势,在慢条斯理不急不躁的叙述中,心怀善意,充满机智和悲悯之情。

杂文出身的陆布衣继2013年的随笔《字字锦》之后,这次推出的《笔记中的动物》依旧是一本随笔。对于新书和《字字锦》的关系,陆春祥说:“这是我近几年系列写作计划中的一本。2013年的《字字锦》,里面就选了不少笔记,如宋朝苏轼的《东坡志林》、洪迈的《容斋随笔》、明朝刘基的《郁离子》、朱国桢的《仿洪小品》,我把沈括的《梦溪笔谈》也看作笔记,虽然以科技为主,但就是笔记的写法,所以这次就专门写下笔记了。”可见,古代笔记对于陆春祥影响颇深。对于为什么要写笔记中的动物,陆春祥说:“本来想出的书叫《动物的思想》,后来,还是集中到笔记上,我觉得来自古代笔记中各类动物,更加有意思。”就是这些有意思的动物聚集在一起,组成了这本独特的新书。

古文也可以有趣有性格

为了真实看动物纪录片

读陆春祥的《笔记中的动物》,时常就会笑出声,他个性化的表达使得一只只在古籍中活了千百年的动物跃然纸上。为了保证自己羽毛干净而宁愿饿死的白鹇,为了帮助消化而吃石头的鳄鱼,为了不被人吃掉而会鼓起肚子装生气的河豚,等等,谈起为何这样写,陆春祥说:“如果仅仅是像翻译古文一样去叙述事实,我觉得远远不够,在‘信达雅’的大前提下,我努力将它们写得有趣些,写出性格来,这是文学的需要,也是阅读的需要,我想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愉快接受。

为了新书不脱离实际,陆春祥做了大量的功课:“我在写作阶段,阅读了好几本动物科学著作,还看了许多野生动物的各类纪录片,平时也积累了不少资料,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动物的真正习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兼融,能延伸到现代的,尽量延伸,这样,古今打通,文章的厚重感也强些。”这样一来,陆春祥写这本书花的时间就更长了,不过也只有这样,书中的动物不仅情感丰富还特别真实。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曾经将我们的社会分成四个发展阶段:兽的阶段、神话阶段、英雄的阶段、人的阶段,这说明,在这个地球上,兽要远远早于人类,人类才是后来者。“但是,人类往往对动物有各种不敬不善,甚至恶毒得很。无论何种理由,人类和动物都应该和平相处,动物灭绝,人类也不可能活下去。”陆春祥说道。所以这本书在趣味横生的同时也是带点严肃。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 骆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