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拜单车看公共产品推送

09.12.2016  20:38

  今年,公共自行车领域蹿出的黑马——摩拜单车不动声色地大红大紫起来,先在上海赢得了关注,之后在北京、广州等城市运营,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朋友圈里也在纷纷为其刷屏,大赞其方便易停。

  在北京,公共自行车是一个关注度很高、运营情况却不理想的公共产品。当人们走出地铁,需走路15分钟至30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时,内心总有这样的挣扎:打车不值、走路太远,要是手边有辆取用方便又不失时尚的自行车就好了。正是踩着公众出行需求的鼓点,公共自行车几年前应世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公交、地铁之外的交通需求。然而,时间一久,出行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也一一体现出来:办卡麻烦、停车锁车麻烦、不能跨区归还……相比之下,于今年面世的摩拜单车将这些痛点一扫而光,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通过手机软件随时在线找车,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就能开锁,半小时收费一元。

  如此方便的自行车,短时间内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投放出去的摩拜单车使用率也超乎想象。然而,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要经受一些质疑。摩拜单车也不例外,实心轮胎、座椅不能调、毁坏车辆无法有效监督等缺陷,导致使用者在体验之后不断给出“意见”。

  怀着好奇心,笔者在某一天放弃步行,选择从家到地铁站的路程骑行摩拜单车。先从手机上下载摩拜APP,按照APP地图显示找到了最近的摩拜单车,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车锁自动弹开,很轻松就骑走了,以往步行要30分钟的路程骑摩拜只用了7分钟。时间的大大缩短、易取易停等便捷优势让笔者的这次出行效率大大提高,骑行不易相比之下已经不足挂齿了。笔者认为,骑行费力、高峰期无车等是目前摩拜单车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相较于之前的带桩公共自行车,其在出行便捷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更何况,在人们对摩拜单车的优缺点品头论足时,市场的风向标早已吹动了其他公共自行车企业的心思。比如,操作使用方法与摩拜单车类似的OFO单车,就从只扎根校园抬脚迈进了城市通勤领域,迅速以“在骑行方面更为舒适的体验”在该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管公共自行车的前景是否被看好,最让笔者感慨的是,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共自行车作为为公众提供出行便利的产品,为何政府苦推多年收效甚微,却被两家成立没几年的创业公司做得风生水起?

  事实上,在公共自行车推出的几年时间里,带桩自行车的出现的确为人们的短途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在大城市,地域广、人口密度大,很难根据人们的出行规律来精准把握带桩自行车的设置点与数量。在政府部门还在苦思冥想该如何打通这一关时,反应快的创业精英们已经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人们的生活推向了新的时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需要灵活转变、突破局限。

  在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时,政府部门往往习惯将自己武装为全能选手,大包大揽、亲力亲为。殊不知,如果转变思路,按照市场的逻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社会力量敏锐的市场嗅觉,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公共文化领域也是如此,以前,政府部门举办文化活动,从组织节目、预定时间到邀请观众参与花费了很大精力,却常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老百姓并不买账。在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后,各地文化部门积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纷纷向文化企业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更为丰富灵活,百姓需求对接更为准确、成效更为明显。

  这些都说明,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政府应灵活转变思路,从提供服务的主体逐步向提供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管方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