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风灾民”到“跨国农民”

16.05.2016  18:06
      5000亩养殖塘波光粼粼,和煦的春风轻抚这个海边小村,诉说着变迁的故事——浙江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的变化,似乎都和“1”有关:一场改变命运的超强台风,一次从种水稻、棉花向养青蟹的转变,如今村年产值逾1亿元,村集体收入1千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万美元。村民还首次实现了跨国养殖,将技术和产业输出到了泰国。
      然而十几年前,地处花鼓漫岛的涛头村却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村民以种植水稻、棉花和滩涂淘小海鲜为生。当地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女儿嫁涛头,不如郑公山(当地一个高山贫困村)当黄牛”。
      1997年,“9711号”超强台风来袭,全村1300多人被洪水围困6昼夜,一楼基本上都泡在水里。当时,有200多间民房倒塌,4000多亩橘园、水田被海水浸泡。
      是忍受海患,还是靠海吃海?穷则思变,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书明极力主张“种改养”,发展海水养殖业。为破解市场意识欠缺、产品难销售等问题,村里组建三门县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养殖塘进行统一建设,统一品牌和销售。就是说,村民以田入股,农民变股民,涛头由此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股田式公司。“现在农村搞的土地确权、股份农场,其实我们18年前就做了。”现任村支部书记林后宜不无自豪地说。
      村里的塘租费也水涨船高,最高的租到5200元/亩。集体收入蹭蹭往上涨,去年达到970多万元。村主任林小快说,1683名村民4年可领一次分红,按人头每人2.3万元。
      面朝大海,经过市场历练的涛头人眼界更加开阔——到国外去养殖。林后宜决定带头冒这个险。2014年9月开始,他带着6名养殖户前后11次赴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考察。最终发现,泰国宋卡的土地性质、承包成本和气候条件尤其优越。
      “宋卡的养殖塘每亩租金只要1000多元。那里常年温度在28℃到32℃之间,没有台风,一年可以养三季。”林后宜说,“利用泰国的气候优势,出产的青蟹可以弥补国内冬季的市场空白;凭借品质优势,青蟹还可销往新加坡等地,前景十分乐观。”         
      (2016年5月9日 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http://203.192.15.131/content/20160509/Articel01006B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