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贵精舍到石峡书院

22.08.2018  10:16

  一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商辂的书法。

  这个从淳安大山里走出的明朝人,后来因“三元宰相”而闻名,以致他书法的光彩,被清正的官声掩盖。

  浙博所藏的这幅《浙藩送行诗序》,书于1483年,浙藩参议梁克宣要进京为皇帝贺寿,同僚赋诗送行,商辂为诗集作了序文。

  这一年,商辂已七十高龄,因直谏皇帝挂冠归隐故里数年。

  他洋洋洒洒落笔,满纸清雅高古,一如他临习的二王与赵孟頫。

  此时的商辂,与他的字,人书俱老。

  三年后,商辂病逝。身后留下的文稿中,有一本杂论史事的文集,叫《蔗山笔麈》。

  蔗山,淳安当地的一座山峰,就这样不经意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二

  蔗山的得名,因一道人种植甘蔗于此。

  蔗山的成名,却是因为后来汇聚的文气。

  三面环水的蔗山,被富强江从北、东、南三面环抱,两岸密布无数大小村庄,进贤、桥西、航头、文昌、富山……繁盛一时。

  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水化作了字,一路流淌,成了书。

  蔗山的书香,酿自五代——蔗山北麓的上贵寺中,出现了淳安第一个书院:上贵精舍。

  创建人方昊生于唐末,以节义自高。唐亡后,隐居乡里,在杭州的吴越王钱镠召他去做官,结果是“不肯仕”。方昊选择了另一种事业,讲学于上贵精舍,终其一生,乡人们都尊称他为静乐先生。

  世上少了一个埋首政治的官员,多了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

  教书先生方昊的名字,到300多年后的南宋时再一次出现在志书上。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皇帝下诏求历代忠臣烈士有功于民者,要求州县进行祭祀。当时的淳安知县应与权,在上贵寺建祠祭祀方昊。

  方昊之后,淳安书院大兴。

  敬字,惜纸,尊书。读书的种子一旦发芽,不可遏止地蓬勃生长、枝繁叶茂,终至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当年蔗山上听方昊讲学的来自十里八乡的乡民,一定也没有辜负他的苦心,一代接一代传承延续着书香墨迹。蔗山一带大小三百个自然村,几乎每个村都有人考中举人、进士,走进今天左口乡的许多村庄,还能看到历史上留下的举人进士标记——牌楼和旗杆石。

  三

  方昊的后代出了不少读书人,其中就有淳遂两县的第二个状元——南宋方逢辰,方昊十三世孙。

  方逢辰这一支虽已迁居淳安别处,但先祖的遗风流韵仍在,方逢辰和弟弟方逢振都进入贺城的石峡书院就读。这是后来淳安历史上最出名的书院,18年间,从石峡书院走出了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一个探花。

  1250年,当时还叫方梦魁的方逢辰来到杭州赴试,宋理宗亲自点为状元,并且赐名“逢辰”。

  看起来春风得意的方逢辰做了官,但和他的先祖一样,官场并不适合他。终于有一次因言辞激烈,理宗甚为不悦,方逢辰引疾求去。

  之后的方逢辰在罢官、起复、再罢官、再起复中沉浮。51岁时,他不再接受任何官职,即使朝廷任以礼部、吏部尚书高位。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下诏要起用他,他做出了和先祖方昊相同的选择——不肯仕。“敲门不醒希夷梦,休怪山云着意留”,他写下《征不赴》诗,以明心志。

  是啊,故乡那连绵的山、那随意的云,留住了他。

  从51岁到去世的人生最后20年,方逢辰是在石峡书院讲学中度过的,与一个个青春学子作伴,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和自己当年求学时一样的朝气和理想。似乎是冥冥中的指引,他又一次选了方昊走过的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石峡书院正堂高挂的匾额,是宋度宗为嘉奖他办学,御书的“石峡书院”四字。

  当年的石峡书院,开满了红艳夺目的山茶花,怒放的花如同方逢辰的内心独白:“铁叶几经寒暑战,丹心不为雪霜枯。

  何等傲然。

  后世记住的,不是官员方逢辰,而是教书的蛟峰先生。

  四

  从上贵精舍到石峡书院,从方昊到方逢辰,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

  蔗山的文气,隐约贯穿其间。

  南宋时也曾在石峡书院求学,在方逢辰之后中了探花的何梦桂,他的先生是蔗山脚下的名师夏讷斋。及至元代,淳安出了“春秋四家”,其中3人出自蔗山脚下。

  蔗山的历史之根,可以追溯得更远。1957年,浙江省考古队对蔗山脚下进贤村高祭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命名为“进贤遗址”,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发掘出的曲刃铜刀,表明当时的淳安已跨入了青铜时代。1979年发现的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小塘坞遗址,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可见当时已有专业窑厂在烧制。

  如今蔗山一带,仍存有不少名胜遗迹,当地的老人们会悠笃笃地向你讲述曾经每天早晚能听到的铁罗庵钟声,殿宇后面山坡上的古松柏木、银杏、菩提,南唐宰相宋齐丘的读书石屋……他们对你讲述时,用的不是“”,而是古雅的“”,一个称呼,即可看出文化的遗存。

  历史逐渐远去。多少年过去了,这里的草木几度枯荣,不变的唯有这静默、厚重的蔗山,以及它汇聚起的文气,安静地站在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