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质量与速度并进 提升杭州经济竞争力——我市与全国8个GDP8000亿元以上城市比较分析

22.10.2014  21:32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发展上的差异,城市间的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杭州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日趋严峻,2012年我市经济总量被成都、武汉超过,在全国大中城市保持了20年的第8位退至第10位,并仍将面临被南京、无锡、青岛赶超的压力。在“三期叠加”阶段,如何缩短增速换档期,加快转型步伐,在质量效益上更胜一筹,是我市亟须破解的一大现实难题。我们搜集了2013年13个经济总量超8000亿元的国内城市,选取除4个直辖市之外的广州、深圳、苏州、成都、武汉、无锡、南京、青岛等8个城市与我市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为提升我市经济竞争力找经验、找对策。

一、杭州当前面临的竞争形势

(一)经济增长:保“10”压力较大。

从经济总量看,标兵渐远追兵渐进。 2013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8343.52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10位,低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成都、武汉,紧随我市之后的是无锡、南京和青岛。相比领先前两位的成都、武汉,我市差距由上年379.96亿元和199.84亿元扩大到765.37亿元和707.75亿元;而后三位的无锡、南京、青岛与我市的差距仅273.34亿元、331.74亿元和336.92亿元,如果按照今年上半年各城市增速推算,持续3年我市将被反超。在经济总量位次危机的背后,是杭州上一轮发展中经济增长偏慢。从2008年到2013年的六年,我市GDP年均增长10.0%,增速居9城市末位,与成都、武汉年均发展差距在3个百分点以上,与后三位的无锡、南京、青岛的差距也在1.6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13年增长8.0%,增速与无锡差1.3个百分点,与南京、青岛差距分别达3个和2 个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                  杭州与8城市经济总量及增速对比        单位:亿元

城市

2013 年GDP

增长%

2012

增长%

2011 年增长%

2010

增长%

2009

增长%

2008

增长%

2008-2013

年均增长%

广州

15420.14

11.6

10.5

11.3

13.2

11.5

12.3

11.7

深圳

14500.23

10.5

10.0

10.0

12.2

10.7

12.1

10.9

苏州

13015.70

9.6

10.1

12.0

13.3

11.5

12.5

11.5

成都

9108.89

10.2

13.0

15.2

15.0

14.7

12.1

13.4

武汉

9051.27

10.0

12.5

12.5

14.7

13.7

15.1

13.1

杭州

8343.52

8.0

9.0

10.1

12.0

10.0

11.0

10.0

无锡

8070.18

9.3

10.1

11.6

13.1

13.0

12.4

11.6

南京

8011.78

11.0

11.7

12.0

13.1

11.5

12.1

11.9

青岛

8006.60

10.0

10.6

11.7

12.9

12.2

13.2

11.8

杭州位次

6

9

9

8

9

9

9

9

从产业看,工业差距扩大,服务业领先优势缩小 。我市经济总量位次下滑,关键在于工业发展放缓。2008-2013年的六年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先后被武汉、成都反超,宁波、青岛、沈阳等城市也后来居上。2013年,我市工业增加值3246.67亿元,增长7.8%,总量、增幅均居9城市第8,总量从2008年领先成都44.7%转为落后7.1%,从领先武汉41.2%转为落后10.9%,与青岛也由领先转为落后,与南京的相对优势由2008年的37.6%缩小到8.3%。同时,我市工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28.9%,在9城市中最低,而深圳达70%,苏州、成都接近50%。 服务业总量优势缩小 。虽然2013年我市服务业比重已过半,在9城市中仅低于广州、深圳、南京,但总量优势在减弱。2008-2013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13.9%、12.3%、11.0%、10.1%、9.0%,增速呈逐年回落态势。2013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为4416.12亿元,在9城市中虽仍居第5,但总量仅领先武汉、南京2.2%和1.4%,相对优势比2008年缩小了9.1和15.9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                      杭州与8城市主要产业对比           单位:亿元

 

2013 工业增加值

2008-2013

年均增长%

2013 工业高新产业比重%

2013 服务业增加值

2008-2013

年均增长%

2013 服务业比重%

广州

4754.85

10.6

36.5*

9963.89

12.9

64.6

深圳

5889.05

10.6

70.0*

8198.14

11.3

56.5

苏州

6370.37

10.8

49.7

5952.62

13.8

45.7

成都

3493.08

17.6

49.1*

4574.23

11.3

50.2

武汉

3645.32

16.0

44.6*

4319.70

11.3

47.7

杭州

3246.67

9.3

28.9

4416.12

11.7

52.9

无锡

3893.6

8.6

37.5*

3714.22

10.1

46.0

南京

2997.63

11.4

42.8

4356.56

12.9

54.4

青岛

3248.44

11.5

31.1*

4012.80

12.9

50.1

杭州位次

8

8

9

5

5

4

注: * 处为 2012 年数据;由于不同城市的高新产业统计制度不同,表中对统计口径进行统一调整,以增强横向可比性。

从需求看,外需增长过低,投资差距扩大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8-2013年我市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9%,居9城市第7,低于成都(33.2%)、武汉(16.5%)、深圳(10.3%)、广州(8.8%)、南京(7.7%)和青岛(7.3%)。 投资差距扩大 。为了应对外需放缓,近年各城市大力提振内需,大部分城市把扩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近六年武汉、青岛、南京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3%,居9城市第7,仅高于广州、深圳。201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63.87亿元,与成都、武汉的差距已达2237.23和1738.09亿元,相对差距比2008年扩大9.5和16.1个百分点;与青岛、南京差距由57.28亿元、192.45亿元扩大为764.03亿元和829.91亿元(见表三)。

 

表三                      杭州与8城市三大需求对比                 单位:亿元

 

2013 固定

资产投资

2008-2013

年均增长%

20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8-2013

年均增长%

2013 出口

总额(亿美元)

2008-2013

年均增长%

广州

4454.55

15.9

6882.85

18.1

628.10

8.8

深圳

2501.01

12.6

4433.59

15.8

3057.18

10.3

苏州

5883.90

17.5

3627.60

17.9

1757.06

6.7

成都

6501.10

18.4

3752.90

17.7

318.80

33.2

武汉

6001.96

24.9

3878.60

17.5

119.43

16.5

杭州

4263.87

17.3

3531.17

17.2

447.70

6.9

无锡

4015.77

19.3

2740.92

17.4

411.49

5.8

南京

5093.78

20.6

3504.17

17.3

322.66

7.7

青岛

5027.90

23.1

2904.30

17.6

419.86

7.3

杭州位次

7

7

6

8

4

7

 

今年上半年我市主要指标增速差距缩小。 上半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3938.40亿元,增长7.7%,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仅大于武汉。增速与青岛、无锡的差距为0.1和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1.3和0.6个百分点。主要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所居位次均比上年同期前移;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退至次末位和末位。(见表四)。

 

表四                2014年上半年我市与8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地区生产总值

规上工业

增加值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

出口总额

公共财政

预算收入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美元

±

亿元

±

广州

7666.18

8.3

2298.75

8.0

3776.01

12.3

1742.05

12.6

294.7

1.4

592.03

9.6

深圳

6460.78

8.0

2912.50

7.7

2215.11

8.2

1123.72

12.3

1197.78

-28.1

1102.33

22.5

苏州

6848.63

8.7

3019.06

6.3

1999.8

12.6

3040.8

8.2

855.2

2.3

754.83

10.2

成都

4842.80

8.7

——

12.0

2050.8

13.0

3221.4

2.2

166.2

8.9

542.6

12.6

武汉

4560.79

9.6

1582.85

14.5

2097.09

12.5

3321.89

18.0

51.57

6.0

583.72

17.5

杭州

3938.40

7.7

1307.82

8.8

1765.68

10.0

2086.53

16.7

226.90

11.6

587.35

8.3

无锡

4112.19

8.4

1496.40

6.1

1499.72

12.0

2021.6

16.0

210.79

6.3

390.00

8.5

南京

4107.60

10.2

1500.35

10.1

1907.11

13.0

2417.28

9.1

151.07

1.0

460.52

10.7

青岛

3932.92

7.8

——

9.5

1527.97

12.7

2511.3

18.3

208.66

7.0

490.6

16.7

杭州位次

8

9

9

5

7

8

6

3

4

1

4

9

上年位次

8

9

9

7

7

3

7

4

4

7

3

6

 

 

(二)质量效益:优势与差距并存。

随着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要素制约凸显,由速度型向质量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增长效率、创新驱动、增长效益等指标来看,当前我市在城市竞争中优势与差距并存。

从增长效率看,优势是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差距在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2012年,我市每万元GDP能耗0.54吨标煤,在9城市中居第3,能耗水平仅高于深圳、广州。2013年,我市投资产出效果系数为1.96,居9城市第5,但与深圳、广州有较大差距。信贷资金利用效益较低,每亿元贷款产出GDP无锡高出我市1倍多,青岛、苏州、武汉、广州分别高出93%、81%、64%和62%,我市居9城市末位。我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2013年每平米公里土地面积产出5027万元,在9城市中居末位,不到深圳的1/10,广州的1/4,苏州、无锡的1/3,武汉的1/2(见表五)。

 

表五            2013年杭州与8重点城市经济增长效 率对比

 

单位土地面积产出

(万元/平米公里)

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投资产出

效果系数

每亿元贷款

产出GDP(亿元)

广州

20742

0.51

3.46

0.70

深圳

72616

0.45

5.8

0.59

苏州

15334

0.64

2.21

0.79

成都

7515

0.6

1.4

0.50

武汉

10656

0.79

1.51

0.71

杭州

5027

0.54

1.96

0.43

无锡

17442

0.55

2.01

0.94

南京

12163

0.8

1.57

0.55

青岛

7097

0.68

1.59

0.83

杭州位次

9

3

5

9

注: 万元GDP能耗 2012 年数据。

 

从创新驱动看,优势是科技投入大,专利成果多,差距是高端人才和高等院校偏少。 我市科技投入力度较大,2013年全市R&D占GDP比重为2.98%,达到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水平,发明专利授权4915件,均在9城市中列第2,仅低于深圳。据国家科技部发布,2013年,我市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家,居9城市第3,仅比深圳少7家,比苏州少2家。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和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数量较少,我市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6人,不到武汉、南京、苏州的一半。全市仅有1所“211”高校,而南京有9所、武汉有7所、成都有5所(见表六)。

 

表六                2013年杭州与8城市科技创新指标对比

 

R&D 占GDP

比重

发明专利

授权量

国家级高新

技术企业数

累计入选

国千计划人数

211 高校数量

广州

1.94

4057

12

——

4

深圳

4

10987

27

74

0

苏州

2.5

4413

22

125

1

成都

2.1

3196

6

99

5

武汉

2.6

3171

13

165

7

杭州

2.98

4915

20

56

1

无锡

2.65

2713

11

48

0

南京

2.95

4735

13

143

9

青岛

2.61

1930

11

56

2

杭州位次

2

2

3

6

6

注: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统计累计截止第 9 批。

 

从经济效益看,三大收入均好于经济总量位次,居民生活较富裕。 2013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45.2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818.96亿元,均居9城市第5,显示经济增长质量较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923元,分别居9城市第4和第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是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7.26万元,在9城市中列第3,仅次于广州、深圳。我市城市化进程较为领先,城镇人口比重达74.9%,在9城市中列第4,广州、深圳和南京等3个城市城镇人口比重已超过80%,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表七)。

表七                   2013年杭州与8城市经济效益指标对比

 

地方财政

收入(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

利润(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

储蓄余额(万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人口

比重(%)

广州

1141.79

1043.54

9.70

42049

18887

85.27

深圳

1731.26

1284.29

8.77

44653

——

100

苏州

1331.03

1306.0

6.13

41143

21578

73.15

成都

898.50

617.4

5.73

29968

12985

65.51

武汉

978.52

476.4

5.33

29821

12713

——

杭州

945.20

818.96

7.26

39310

18923

74.9

无锡

710.91

741.88

6.36

37971

20587

73.7

南京

831.31

751.27

6.06

39881

16531

80.23*

青岛

788.72

826.43

4.64

35227

15731

67.72

杭州位次

5

5

3

4

3

4

 

二、近年我市经济指标位次后移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偏弱。

一是大企业实力不强 。我市虽然有25家大企业大集团入围“2013中国企业500强”,数量居副省级城市之首,但进入前100强的仅2家,资产规模千亿以上仅4家,入围企业户均营业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11位。而深圳拥有的2家超万亿级的企业,资产总额是我市25家入围企业资产总计的5倍,入围企业户均资产是我市的13倍多。与世界强企相比,我市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存在差距,2013年,我市同时拥有海外资产和海外收入的中国企业500强企业仅5家,入围201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仅3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仅2家。 二是工业支柱行业发展不快 。2013年,我市9个工业行业产值过500亿元,比2008年仅增加2个,最大汽车行业产值1291亿元,比较苏州最大行业产值达2459亿元,武汉为2069亿元,无锡为2018亿元,成都也突破2000亿元。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未能摆脱“低端锁定”,部分传统支柱行业进入微利时代。2008年-2013年间,我市化纤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提高4.8%,低于全市规上工业35.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劳动生产率不仅未提高,反而下降了10.1%。2013年,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仅4.1%和6.6%,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仅4.6%和3.4%。 三是新兴产业成长较慢。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工业新兴产业发展未能抢占先发优势。2008-2013年的短短六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从249.54亿元提高到694.0亿元,武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438.47亿元提高到1418.99亿元,能源及环保产业产值从292.49亿元提高到1005.01亿元;苏州2013年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产值分别达到3878.6亿元和2761.1亿元;无锡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快速成长,2013年增速达到47.2%;新兴产业均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强劲增长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28.9%)低于成都、武汉、苏州、无锡20.2、15.7、20.8和8.6个百分点,也大幅低于深圳、广州等城市。 四是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 。我市2大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38.4平方公里,至2013年末已开发面积63.43平方公里,2013年实现增加值516.22亿元,仅占全市GDP的6.2%。两大集聚区中,投产的“四上”企业仅575家,且企业规模化水平不高,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仅有两家。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均在全省靠后,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产出效率低,在质量和发展效率方面也有待提升。

(二)有效投资支撑不足。

一是项目投资较少。 2013年,我市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项目投资额为2410.59亿元,仅为苏州的54.7%、成都的54.9%、武汉的58.8%、南京的60.7%、青岛的60.6%。我市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6.5%,在9个对比城市中最低,苏州、无锡、南京、青岛均在70%以上。 二是工业投入持续不足 。由于我市尚未达到深圳等先进城市 “轻资产”的发展阶段,工业投资低速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制约工业发展后劲。2013年,我市工业投资额为910.46亿元,仅为南京的38.0%、青岛的35.6%、苏州的37.4%、武汉的40.3%。 三是项目承接矛盾突出 。有项目没土地与有土地没项目现象同时存在。老城区普遍缺乏承接大项目、大投资的空间和载体,萧山、余杭和五县(市)又普遍缺少人才支撑、技术储备。加之环境、要素资源等方面制约,工业大项目难引进、难落地。

(三)资源要素制约加剧。

一是土地资源紧张 。根据杭州市国土部门测算,全市适宜建设开发土地利用极限为401.9万亩,其中尚未开发面积71.26万亩,在尚未开发建设土地中,单块面积大于50亩的仅有20.59万亩。近年来土地供需矛盾已经凸显,在近期我市企业发展环境调查中,43.5%的企业提出应加大土地保障力度。 二是 两端” 人才紧缺 。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杭州难以与北上广深等国际化都市匹敌,但对制造业等技术工人的吸引力也在减退。2013年末,杭州市暂住人口数同比下降2.1%,是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今年上半年的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受工资、城市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我市外来人口就业比重较高的住宿餐饮业、制造业离职率分别达到11.5%和10.7%,“一线人员(普工)”和“技术工人或技师”的缺工企业比例分别达到44.9%和33.8%。 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我市能耗水平已经达到全国同类城市较低水平,节能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但建设低碳城市、改善民生、建设美丽杭州等背景下,节能减排的要求仍然较高,“十二五”期间,我市能耗下降目标为19.5%,并要求五年任务四年完成。

      (四)制度政策红利趋于减弱。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市率先破除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构筑了杭州的竞争优势。然而,在新一轮增长背景中,我市与成都、武汉虽然同为省会城市,但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上,难以相提并论。我省除了杭州,还有宁波同为副省级城市,并有温州、绍兴等中心城市。而成都、武汉不仅在全省的首位度很高,还是国家布局西南和中部地区的极核城市。近几年,武汉被国务院相关部委授予各类试验区、示范区、试点市、产业基地等达十几项之多,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而成都相继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票据创新中心、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当前成都还在积极申报中西部首个自贸区。

三、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

(一)经济快速增长的典范——成都、武汉。

成都。 近年来,成都实施“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等五大兴市战略,2008-2013年,GDP分别增长12.1%、14.7%、15.0%、15.2%、13.0%和10.2%,年均增长13.4%,增速在9个城市中居首位。在产业发展上,成都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引进了联想、戴尔、英特尔、德州仪器芯片封装测试、益海嘉里等高端制造商和一汽大众、沃尔沃等知名汽车品牌,快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伴随着西部开发和交通路网的建设,依托其区位、交通优势,成都建起了水、陆、空三栖立体式物流网络,构架起辐射西部、连接国内、通达全球的物流快速通道。2013年,成都开通至法兰克福、伦敦等4条国际直飞客运航线及14天直达波兰罗兹的货运“蓉欧快铁”,荣获2013中国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

武汉。 2008-2013年,武汉GDP分别增长15.1%、13.7%、14.7%、12.5%、12.5%和10.0%,年均增长13.1%,在9城市中仅低于成都。近年来,武汉在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抓投资等方面付出了艰巨的努力,六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3万亿元,高出杭州36.3%,建设了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十条地铁线路、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推进了神龙三厂、联想武汉产业基地、东风乘用车新能源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自2011年初,武汉提出工业倍增计划,并将其纳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力图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钢铁、石油化工等六大千亿元产业,至2013年,已有6大工业行业产值破千亿,其中汽车产业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近六年,武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0%,高于我市6.7个百分点。

(二)高新产业发展的标兵——深圳、成都。

深圳 。从“速度深圳”到“深圳质量”发展思路的转变,有力促进了深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的转换。2013年,深圳市高新产业比重达到70%,在9城市中遥遥领先,其中最突出的经验是创新土壤的培育。深圳出台了一大批支持创新的系统政策,通过用人制度改革,最早形成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发展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电子配套市场等创新要素市场,使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创新资源;并形成以担保、风险投资、技术成果交易、评估、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业体系,创投机构数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资金链。深圳的创新要素从“”到“”,形成如今的四个密集:创新型人才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和创新型知识产权密集。R&D投入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入选国家火炬计划的高新企业数量等多个创新指标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形成了高效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体系。

成都 。与东部沿海城市和珠三角城市相比,成都属于后起之秀,但近年来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颇具成效,引人瞩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成都在产业定位上高瞻远瞩。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成都建设了国际水准的基础设施条件,承接了国际IT产业、汽车产业等高端制造业转移。在短短数年,其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3000亿元,汽车产业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家电子信息、汽车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民用航空、信息、高技术产业基地。

(三)外向型经济导向城市——苏州、青岛。

苏州 。虽仅为地级市,而苏州经济总量居全国第6,超越了大部分副省级城市和部分直辖市。1994年,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此后名声鹊起的苏州工业园起步,自此,苏州坚持开放创新,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接轨大上海,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跃升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13年,苏州进出口总额达到3093.48亿美元,是我市的4.75倍,实际利用外资86.98 亿美元,是我市的1.65倍,德国西门子、韩国三星、日本富士通等一大批优质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苏州。苏州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典范。

青岛 。借鉴国内外海湾型城市发展经验,青岛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思路,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发展海洋经济,推动航运、贸易、船舶、集装箱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了以蓝色高端新兴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如今,青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港口经济产业链,成为我国大陆主要煤炭出口基地之一,重要的综合性原油进出口基地、北方最大的矿石中专港及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港口外贸吞吐量列全国第二,青岛港跻身全球港口10强行列。2013年,青岛进出口总额达到779.12亿美元,高出杭州128.41亿美元,对外开放成为青岛最大优势,成为青岛发展的“”和“”。

(四)产业集聚发展的样本——无锡、南京。

无锡 。虽行政总面积仅4627万平米,不到我市的30%,但无锡的GDP仅低于我市273.34亿元,每平方公里行政面积产出GDP达到1.74亿元,在9城市中居第3,仅低于深圳、广州。如此高效的土地产出与无锡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无锡拥有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6个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15个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5%左右,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占全市的近4成;6个示范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1/4以上,工业利税占全市1/3以上,每平米土地的平均投资强度和产值分别达4858元和7242元,呈现明显的规模效应。

南京 。2008-2013年,南京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高于我市1.2个百分点,居9城市第2,服务业比重已达到54.4%,高出我市1.5个百分点,居9城市第3,仅低于广州、深圳。南京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提高,得益于现代服务业的集聚集约发展。近年来,南京市相继出台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支持南京(河西)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把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南京拥有5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成立了我国首个全国性的未来网络产业联盟,建立了互联网金融中心,并设立了总额为3亿元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南京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达19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已有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南京软件园、南京新城科技园、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河西中央商务区等10家。

(五)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广州、武汉。

广州 。广州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近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与大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增长放缓不同,广州经济反而焕发活力,2013年广州GDP增长11.6%,在9城市中居首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近年来始终在体制机制上找突破,不遗余力地改善经商环境。利用国家对广东地区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广州在探索政府机构改革上走在前列。2011年,广州下发了《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通过事权改革,解决特大城市各管理层级职责不清、权责脱节等问题,不仅激发了区县、街镇发展潜力,也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过度“管制”,广州市三度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广州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也值得称道,其相续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空间发展战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合理疏散中心城区部分城市功能,构筑了均衡发展、多极增长的发展格局。

武汉 。在政府体制创新上,武汉敢为人先。为提高统筹区域资源的能力,“撤县设区”之后,武汉又进行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从而提高行政效率。为了开拓城市发展空间,发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武汉光谷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分别在武汉都市圈内孝感、咸宁、仙桃等地区建立“园外园”。在科技体制方面,武汉先后组建中国光谷研究院和武汉光电工业研究所等创新机构,并获批开展“新三板”试点,支持11家金融机构在光谷设立科技支行。

四、提升杭州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工业经济再聚焦。

工业不仅是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即使在服务业成为首位经济的当下,我市仍应坚持工业的战略地位。 一是以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强提升改造 。传统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保障社会就业、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我市高新产业仍然较低,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仍未摆脱“低端锁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后劲不足,必须加快改造升级,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二是以土地效益评价为抓手,盘活土地存量 。我市工业用地紧张的同时,土地利用效率却比较低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构建行之有效的低效用地腾退机制,比如我市不少开发区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情况,只重视争取新增用地指标,忽视盘活存量土地,园区内未建或在建项目较多,企业达产较慢,不少低小散产业仍然存在,用地效率偏低。 三是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提升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区是今后杭州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因此特别是要重视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提升。 四是以优化政府服务为切入点,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对全市大中型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梳理出一批重点服务企业,提供投资兼并、上市融资、品牌建设、重大会展参会等全方位、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在转型关键期突破发展瓶颈,培育一批“旗舰式”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打造一批行业生力军。

(二)现代服务业再升级。

通过转型提升,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和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作用。 一是发展壮大智慧产业、信息产业等新经济 。我市具有发展智慧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良好基础,应当加快 “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催生庞大的智慧城市经济;鼓励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坚持“线下线上”联动,促进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壮大信息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了近六成,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仅14.4%,要大力发展文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创新。 三是积极发展需求潜力较大的生活性服务业 。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养老、健康等服务业投入。依托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养老、家政、婚庆、医疗等服务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

(三)对外开放再扩大。

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强化增量优存量 。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要瞄准与产业集群相关联、上下游配套、产业体系完善的龙头企业、关键配套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增强引资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增量优存量。 二是围绕内资外资并重,力促浙商、杭商回归 。相比外资企业,本地企业的优势在于企业的根植性更好,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应鼓励浙籍、杭籍企业家回乡兴办实业,建设浙商、杭商总部基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围绕项目科学布局,完善招商统筹机制 。建议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全市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投资促进工作,有效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问题,为企业从招商到落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是推进网上自贸区建设 。建设网上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和差异,分享溢出效应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子,我市需高度重视,进一步巩固我市外向型发展优势。

(四)创新驱动再增强。

与兄弟城市相比,杭州在创新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许多行业也具有一枝独秀的创新企业,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将创新活动的“浪花朵朵”转化为“万涓成河”。 一是抓创新型企业培育。 加强财税减免、科技经费等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渐“”,通过原始创新、消化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方式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自主创新路径,培育一批成长型的创新企业。 二是抓创新制度完善。 创新往往是“跨界”、“混搭”、“穿越”的产物,往往意味着前所未有,政府需要及时出台规范性政策法规,明确创新边界,保护创新行为,调动社会创新热情。 三是抓创新环境优化。 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的土壤,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都与创新环境息息相关。我市具有优美的宜居环境,但在住房、子女教育等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在风险投资、咨询服务、中介服务业、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等配套上也亟待完善。 四是抓创新成果产业化。 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是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市的薄弱环节。不仅要加大力度引进工程研究院所,提升高端研发能力,更要着重把“产学研”结合化虚为实,把“实验室”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孵化器。 五是抓创新文化建设。 与深圳、苏州等城市不同,我市大量企业起始于“草根经济”,不少家族企业、民营小企业缺乏创新的眼光和勇气,企业家自主创新的风气和精神有待提振。

(五)政府体制改革再突破。

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我市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在政府体制改革上再突破,努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一是推进“两单一改”。 通过建立两个清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好政府职能的“”和“”,注重“”和“”。把不必要的手续简化,把权力下放,同时也要把该提的权力提上来,如要进一步深化网上并联审批,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此外,要加快适应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趋势,创新举措,切实把该管的管好、管到位。 二是加强区县经济责任制考核 。发挥好区县考核的“推手”和“导向”作用,通过有效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正确履行职责,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探索区域统筹新机制。 着力构建统筹机制,破解我市区县发展差异较大,协调性和互动性不强的难题,不断改善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社会功能布局,加快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的疏散,扩大城市腹地,努力增强县域、镇域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的能力。

 




自然资源部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健全和完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国土资源厅
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5日在京召开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1次双周国土资源厅
我厅组织开展自然资源案件庭审旁听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厅机关干部职工集中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法国土资源厅
房屋安全信息查询服务实现“网上办”
为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