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医院监管 温州合力让流浪者有家可回

25.12.2019  09:14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24日电(记者 潘沁文 通讯员 庄越 夏邦体 周庆旭)长期滞留流浪人员从140多人下降到72人,医疗费从最高峰时的每年1000多万元降到400万元……在浙江温州,温州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多方力量,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加强日常监管、引导社会参与等措施,有效破解了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难”。

  针对长期滞留人员没有出口的问题,温州市救助管理站优化工作力量,联合公安部门、媒体平台、全国救助机构、各类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建立寻亲队伍,全力帮助长期滞留人员成功寻亲回家。与此同时,温州市民政部门积极协调公安部门,开创性地将公安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到救助寻亲工作。截至目前,温州市本级救助站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成功核查出了64位长期滞留人员信息。

  当下,医疗等各项经费开支日渐增加成为各地救助机构工作难题。近年来,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加强与医院的联系,严把人员入口甄别关,不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不作为救助对象,从源头上减少对象数量。

  同时,加快转移病情稳定和治愈人员,定期赴医院查看受助人员病情,选择一些病情稳定、慢性长期病人转移至社会福利机构寄养,减少了医疗救助经费开支。医疗费用从2015年的1000多万元降到2018年的409万元。

  今年,原托养在两家民办养老院的62位长期滞留人员已经全部由温州市移民福利院进行站内托养,并实行分类分区规范管理。

  为了便于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站内托养各项制度,安排全部托养人员到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根据托养人员生活状况,新建托养人员护理等级评定体系(ADL),并重新签订护理等级合同。积极安排专业的社工为托养对象提供服务,并以谈心交流等柔和方式询问托养对象家庭、人员信息,希望早日为托养对象寻找到家。

  温州市救助管理站还通过邀请社会热心人士、公益志愿者等入站参观,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救助管理工作、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