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在新时代的承续

27.04.2021  20:3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直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全球治理、世界秩序规范、人类共同价值、国际法治理念,提出的引领推动全球治理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思想在新时代的承续。

   人类命运共同体承续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中平等合作的和平观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无产阶级外交转向全方位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发轫于抗战时期。特别是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采访后,中国共产党更加积极地谋求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从残酷斗争中一路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坚信,和平不是乞求来的,通过外交争取和平的前提只能是平等合作。新中国成立后,追求广泛的平等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始终都是共产党不变的外交方略。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把维护世界和平列为中国共产党人8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全方位拓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

  进入21世纪后,全球范围内发展与风险交织影响,维护与破坏和平的因素交替出现,不断崛起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秩序的重塑进入关键时期。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深刻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持久和平”位列所有目标之首,充分表明和平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问题,也是其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与均势和平论、霸权稳定论、国际制度和平论等西方和平理论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中平等合作的和平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为价值本位、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为持续动力,因其平等、开放、合作、多元、融合等旨向实现了对西方和平理论的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承续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中与时俱进的时代主题观

  时代观是对时代发展本质趋向的特定认识和把握,包括时代本质观和时代主题观两个维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本质观。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与时俱进的时代主题观作为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研判世界形势、指导外交实践。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同志,长期坚持“三个世界划分”的时代主题观,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核心目标,高举反殖、反帝、反霸旗帜,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西方国家的围堵和封锁,取得了“站起来”外交的辉煌成就。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深刻分析世界形势和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科学判断和精辟概括了时代特征与主题,探索形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一科学论断紧紧把握住了世界格局变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中国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历届党中央继续秉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并不断对时代发展趋势作出新概括和新判断,深刻认识和把握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形成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构想,将“富起来”外交推向深入。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激增,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成为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强起来”的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新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对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是直面“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给出的原创性答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承续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中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观

  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参与全球治理,并将追求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理念一以贯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依托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中心的全球安全体系建立起的全球治理体系权力分配严重失衡、公正合理性严重缺失。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等领导人,致力于打破这种强权主宰的旧全球治理体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正义斗争,是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秩序思想的重要内容。上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邓小平在对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主张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外交方略,并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此后,中国政府从反对霸权主义、尊重世界多样性、恪守公平正义的原则和立场等方面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现象不断出现,冷战思维、零和心态、强权政治屡屡冲击国际规范和道德底线,现行治理机制效果不佳、主权国家承诺意愿低、全球治理领导力缺失等众多因素导致全球治理赤字。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现实路径,为构建新型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中国之治”的全新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人类整体和未来福祉出发,建构具有“共同的人类身份”的全球治理主体,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倡导正确的义利观,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中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观。

  综上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与以往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成果,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赞成,多次写入联合国重要决议,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外交问题的根本遵循。

  作者:张昌羽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浙江日报》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