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01.09.2017  01:12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其社会文化理论中指出,真正将人与动物分开的,是人不仅具有低级动物的刺激—反应的生物本能,而且具有高级动物的刺激—反应层面的学习能力,即受人类社会文化所制约的高级心理机能。因此,人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人不仅生活在自然世界中,更生活在现实文化世界里,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同步并行。可以说,人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文化所赋予的。然而,塑造人的文化世界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的,它见证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更反映了文化世界的变迁、发展和传承。

  农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血缘、亲情、家庭、群体等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根深蒂固的概念牢牢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内化为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心理基石。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局限性,如因循守旧、重农抑商的思维模式等,同时由于农业过度开发,带来生态环境恶化,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农业文明在中国逐渐退场,一种人本主义文化强势袭来,它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群体特性,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笃信“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限攫取生产资料。伴随人类征服自然野心和欲望的日益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恩格斯的预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正在变为现实。伴随环境的逐渐恶化,人类文明也呈现出衰落之势。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文明形态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作出了一系列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当今时代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气候等问题,早已不再是某个国家单独面对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已俨然成为一个大家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会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价值的契合性,它们都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转变,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和现代主体性文化的整合,其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强调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发展。我国不仅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还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我国2015年制定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应“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这种担当,来自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还来自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光明前景。


作者:张艳密

来源:《光明日报

弘扬塞罕坝精神 走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林业厅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维度及当代启示
        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大多为发展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