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校园走出接地气的水利人

06.11.2015  00:29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坚持“以水育人”   校园走出接地气的水利人

 

今年考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新生,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都要上一门必修课程:《浙江特色水教育》。不仅如此,节水宣传、河湖调查……学校里与水有关的第二课堂也丰富多彩。

 

了解家乡的河湖,知水才会爱水节水,就这样我们与‘水’结缘。”正在读大三的潘邦锦深有感触地说。“以水育人”,浙江水院探索水文化、水精神与德育教育融合,培养接地气的水利人。

 

今年初,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党委书记符宁平说,以特色教育促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更好地服务水利、服务社会,这是文明校园的题中之义。

 

用脚丈量职业艰辛

 

刚刚结束的暑假,水利工程专业的王永康过得很充实,他和13个同学对绍兴上虞的百条河流进行了水质调查。“许多地方没有路,取几个水样快累散架了,但看着自己的调研成果,立马能来精神。”王永康说。

 

假期到基层调研,是浙江水院的老传统。学院学生处处长黄正福回忆,2003年受省水利厅委托,学校开展“农村居民饮水”专题调研,为获取详实数据,老师和同学们跋山涉水、冒严寒酷暑,10年时间,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市。“这些数据涵盖了全省76%的乡村,为解决农民饮水难提供了决策参考。”课题负责人陈晓东老师说。

 

节水,我们在行动”“建万里清水河道”,都是学生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或沿河道走街串巷,或顺水系翻山越岭,带着自编自演的节目、灯谜、调查问卷,走遍浙江11个地市、上千个乡村。

 

水文化课程、水专题调研,在耳濡目染中学生们感受到“献身、负责”的水利精神。清水、浊水、好水,祖国的山山水水记在同学们的本上,更装在他们的心里。

 

用心领悟行业精神

 

教书育人,师德是标杆。黄岩溪水生态修复规划、仙居县水生态治理……在山村、在工地、在基层,专业老师践行着水利行业精神,用行动感染着学生。

 

我们坚守水利人的求实精神,不惧大,不弃小,发挥专业特长,为破解民生水利‘最后一公里’出力。”浙江水院科技处长周铭说道。

 

位于台州上郑乡的黄岩溪,水环境问题长期困扰居民。今年初,学院老师带着同学翻山越岭,对流域进行实地走访、勘测,完成了水生态修复五年规划。

 

下基层送服务。2008年学院与临安市月亮桥村结对,专家老师便以村为“”,规划山塘、河道,争取项目,建图书室、村网站,如今月亮桥村成了省级文明村,人均收入达2.2万元。参与项目的徐宏兴同学说:“干水利苦是苦,但能帮百姓解决现实难题,我愿意干!

 

目前浙江水院入选省“五水共治”技术支撑单位,5名教师被聘为“服务团技术专家”。

 

用心感受行业精神,校园满满正能量。学校注册学生志愿者人数达3000人,占学生总数的43.8%。

 

文明创建不是搞面子工程,不是为了拿牌子,而是实实在在地教书育人。”学校党委副书记沈建华说。涓涓细流,润物无声,这里正走出一批批接地气的水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