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昨跌破6.53 汇率“双刃剑” 浙商怎应对
编者按:新年伊始,就碰上股市波动、人民币汇率下跌,这引起相关企业和投资者的极大关注。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企业该如何把握机遇,趋利避害?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打理自己的钱包?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听听他们有什么锦囊妙计。
本报杭州1月6日讯 2016年第一个交易日,经历了一年跌宕的人民币汇率又重新攀上话题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032,突破6.5关口。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数据显示,随后两日人民币汇率仍呈现持续下挫趋势,1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14,连续第七个交易日贬值;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也遭遇大跌,创2009年来新低。
对外贸企业而言,汇率变化是把“双刃剑”,对于依赖产品价格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即时结汇的企业而言可谓利好,而对于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和对外投资的企业而言,成本则会相应提高。在外需市场不振、各类生产要素不断提升之际,人民币持续贬值对浙江外贸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趋利避害?
出口企业逢甘霖
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在短期内会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订单数量
这几日,浙江凤凰庄纺织品公司外贸部经理余联英连收意外之喜,人民币持续贬值之下,半年前下单的12万美元针织面料,新近结算时毛利率转眼提升了10%。“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这几日突破6.5关口,会计结算后发现,这批面料足足多获利3万多元人民币。”余联英说。
这样“真金白银”的利好,对于身处纺织行业的余联英来说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畅快。去年1至11月,浙江出口纺织品、服装分别下降3.5%和2.6%,开拓市场难、转型压力大,加之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本就市场竞争激烈,出口产品平均利润率仅为3%至5%,可谓在夹缝中求生。而行业经验表明,人民币每贬值1%,纺织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上升2%以上,正面提振作用强烈,这无疑能让这类企业松了口气。
“人民币贬值为出口企业带来的利益会很直接,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明显。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在短期内会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订单数量。”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浙江出口占全国份额不断提升,2015年出口份额上涨约0.4%,占全国出口“大蛋糕”中的12%左右,这一名副其实的出口大省身份,让浙江经济在这场人民币贬值中直接受益。
“对于浙江这样的民营经济大省而言,人民币的贬值趋势对于浙商群体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在不久前的一场浙商年会上,面对热门的汇率话题,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分析道,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的贸易顺差约为3500亿美元,过去,人民币不断升值对掌握资源进口权的国有企业有利,同样的人民币可以买回更多的资源;而当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时,拥有30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的民营企业便转而成了获益方。
加快转型正当时
要提振出口最终还是要靠供给侧改革,靠创新,靠品质提升
“要提振出口最终还是要靠供给侧改革,靠创新,靠品质提升。”张汉东表示,尽管人民币贬值,会为出口商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带来短暂的竞争力提升。然而要想长期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则不能仅仅靠几场人民币贬值的“及时雨”,而是要踏踏实实做深耕行业的“挖井人”。
在这方面,众多外贸出口企业早已深有共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外贸出口企业思路清晰,人民币贬值确有“甜头”,然而在谈到贬值趋势下的企业发展方向时,创新、研发、品牌仍然是他们的关键词。
“以出口100万美元的货物为例,以去年12月1日6.3973的汇率看,当时的收益是639.97万元人民币,而按照1月6日的汇率,收益可达653.14万元,差额超过13万元人民币。”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浙江阳光照明是国内主要的节能灯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国际市场部经理潘军波告诉记者,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收益不可谓不可观,而在当前的转型升级大势下,趁此机遇回笼资金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的主导方向。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陈佳莹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