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了,人类将何去何从?

13.05.2017  14:24

昨天下午,杭州嘉里中心西西弗里书店,不是周末休息日,却吸引了不少人的到来:李开复、王咏刚的新书——《人工智能》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读者见面会。

藏青的西服搭配淡粉的衬衫,再加上柔和的台湾腔,李开复自带儒雅的气质进了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开复这个名字,和谷歌、微软甚至抗癌斗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其实,他和“人工智能”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

早在1988年,李开复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关于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而在任职微软期间,李开复博士则在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工作。2009年,从谷歌离职之后,创立了创新工场,可以说他所关注的领域从未离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

李开复对自己的这本新书,说的第一句评价便是:这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大众的,因为,“人工智能会来得很汹涌”。

无论是去年备受关注的AlphaGo和李世石的人机大战,还是我们的平时生活,人工智能的触角已经蔓延:苹果Siri、微软小冰是智能聊天类应用;淘宝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向各位“”推送最适合可能需要的物品;谷歌照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识别图像中的人、动物、风景、地点;滴滴或优步的人工智能算法不但会帮助司机选择路线,还会规划车辆调度方案……

李开复还笑着问了现场的女记者:“你们有没有觉得美图秀秀的照片P得越来越好看了?”他解释,因为每一次照片生成之后,你选择的满意或不满意,保存或不保存,软件都“默默地记了下来”,然后经过分析,投你所好,规划了针对你的美颜方案。

人工智能可能成为

社会大变革的开端

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颠覆性的。李开复分享了自己的“五秒钟准则”:即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在5秒钟以内的时间里,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他说:“在座的记者可能十年之后都不是记者了,会转向新的岗位。”而人工智能能发挥最大优势的领域,就是“单一的、大数据的、客观的领域”。以金融领域为例,股票、贷款、保险的分析是不带任何感情的,人工智能处理起这些内容,比人脑要高效、准确很多。他甚至透露,目前他自己已经没有“”在帮他管理个人财富了,完全交付给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一个协同配合的过程,并不是单枪匹马地进行。李开复举了人工驾驶的例子,他认为,现在不少人都认为人工驾驶很难实现,是把它的概念局限在了车辆的“一按键就自动开,到了就停”。但其实,无人驾驶是和许多时间同时发生的,比如共享经济。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叫到车,很少有人买车时,那么道路的规划、车辆的大小以及路线的选择都将发生大改变,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也将大大增加,这是一个共同发生的过程。

原标题: 人工智能来了,类将何去何从? 作者:记者 陈聪丽 实习记者 孙梦琼  网络编辑: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