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五大举措开创县域农村老年教育新格局

26.10.2017  04:24

目前,宁海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全县629987名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为119807人,占19.02%。县教育系统把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全县18个乡镇街道组建18个乡镇老年大学,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老年大学县域100%全覆盖。其中,强蛟镇的海岛老年教育与深甽镇的山区老年教育实践突出宁海的山海特色,均获得宁波市教学成果奖。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实现农村老年教育顶层设计。宁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县委常委、副书记李贵军,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方勤,副县长范建军,副县长李云,组织部副部长、县委老干部局局长邬开娟等领导多次组织调研、召开研讨会,进行专题研究。对我县农村老年教育现状和农村老年人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刻分析,逐项破解发展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的制约因素。2016年11月14日,中共宁海县委办公室、宁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乡镇(街道)老年大学分校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乡镇(街道)老年大学的建设安排,完成了县域农村老年教育的顶层设计。

二是完善阵地建设,实现乡镇老年教育全面覆盖。宁海县老年大学创办于1998年2月,是一所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性、多层次、多学科、综合性老年大学,招生年年爆满、一位难求,难以满足农村老年朋友的学习需求。为了把终身教育体系的网络织密织实,县教育局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成校组建乡镇老年大学,在今年上半年举办了集中授牌仪式。同时注重农村老年教育向村延伸,有一市镇、深甽镇、力洋镇、西店镇、强蛟镇、桃源街道等多个街镇,开展了50余家村(居)老年学校的建设探索实践,送教到村。目前,全县基本建成以“县老年大学为龙头,乡镇老年大学为骨干,村(居)老年学校为支撑”的老年教育三级网络,初步满足老年人“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需求。

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实现农村老年教育持久发展。老年教育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老年病防治、休闲养生培训、老年社区活动等多个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办学场地、设备设施添置维修等保障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多年来我县老年教育所需经费一直列入社区教育经费开支。2016起,宁海改革老年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建立“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的老年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老年教育经费渠道,为农村老年教育事业良性持久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老年大学分校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列入本地财政预算,学校开办费用由县财政按标准保障,乡镇(街道)按标准给予办班补助,列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农村老年教育常态发展。宁海把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敬老工程来抓,把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文化、老龄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以及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尽责、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县乡镇(街道)老年大学校长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成立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进行日常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文教卫的副职担任副校长,成校校长担任专职副校长,社会事务办、财政所、教办、文化站、卫生院等单位负责人为校务会成员,建立定期磋商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原则,县委组织部、由县委老干部局、县教育局、县文广新闻出版局、县老龄办等单位各司其职,开展相关指导工作。建立督导考核机制,由县委老干部局、县教育局、县老龄办等单位牵头,对乡镇(街道)老年大学每年考核一次。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做到“七个有”(有计划、有总结、有课表、有档案、有评估、有名册、有考勤);班级成立由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同志和班长组成的学员自治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师资队伍由成教教师牵头,吸纳辖区行业精英、社会名流、乡土人才为兼职教师,并与县老年大学实现师资共享互派。

五是丰富形式内容,实现农村老年教育特色发展。宁海农村老年教育内容丰富,既开设了养生保健、人文历史、摄影书法、戏曲舞蹈、棋牌茶艺、武术器乐等方面的课程,更开设了农业技能、非遗传承、乡村治理、民俗文化、园艺花卉、月嫂护理、家政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课程,实现从“老有所学”到“老有所为”的转变。在开设多种课程的同时,宁海农村老年教育突出“山海”主题,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努力打造“一校一品”。强蛟镇构建了以“镇老龄办为主导、成人学校为主教、村老年协会为主阵地”的海岛老年教育网络和以“地方特色活动为载体、团队自主训练为主要形式、学为结合为手段”的老年教育培训模式。深圳镇以文化礼堂为村级老年学校阵地,依托各村老年协会力量,构建了以深圳老年大学为龙头,大蔡、大里、双湖、马岙为片中心的镇、片、村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建立“政府(村委)拨(划)一点、社会各界助一点、自己创收一点”的经费筹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