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大学生 捏起绣花针

10.08.2015  16:03

    同为学徒,又刚结为夫妻的油志超和赵一菲,合绣《仙鹤高歌》时显得十分默契。

    除了教徒弟,师傅陈水琴还常指点上门求教的年轻人。

    油志超:单面绣《团花》。

    一根桑蚕丝,还要分为16股,就是用这样细的丝线,5位迷上绣花的大学生,绣出了一帧帧栩栩如生的鱼虫花鸟、飞禽走兽。顶着如火烈日,记者近日来到杭州工艺美术馆二楼的杭绣工作室,找到这拨耐得往寂寞的年轻人。

    步入小绣坊,但见几位年轻男女正围桌而坐,全神贯注盯着紧绷绡面游龙走凤、上下翻飞,有绣花,有绣鸟;有用乱针绣,有用双面绣,虽大半天功夫,只绣得一只角,也难怪,靠这么细的丝线堆积,完成一件作品,少则数月,多的需要好几年,真正是细功出慢活。

    看着年轻人娴熟地穿针引线,一旁指点的老妇不时露出欣慰笑容,她就是他们的师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绣)传承人陈水琴。这位从业55年的老绣娘告诉记者:2012年,杭州启动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她便面向全国招徒,谁知一下涌来50多位年轻人,陈水琴从中择出5人,加上后来要求自费学习的一个,总共收下6人,多为80、90后。

    在这6人中,除一人已是工艺美术师,其余5人均为大学毕业生,譬如毕业于暨南大学的周绣萍、杭州师范大学的陆蕾、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的曹雪生,加上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油志超、赵一菲一对,5位矢志杭绣的大学生,就这样放下书本,捏起了绣花针。问道为何爱好绣花这一行,大学生们都只是回答:喜欢。

    当然,这些平时缝衣针都难得接触的大学生,这回初捏绣花针,扎手家常便饭,男孩油志超更是双手被扎最多,以至他口袋常备擦血的餐巾纸,当第一幅作品完成,自己也记不清总共被扎了多少针。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杨晓轩 摄影报道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