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工厂变得更聪明 工业4.0板块已成牛股集中营

30.05.2015  10:39

工业4.0时代的来临,或许是制造业的趋势,也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升级之路。“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更是加快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过程。在A股市场,仅仅是概念阶段的工业化升级蓝图,已经足以使相关个股的股价逐次爆发。

“互联网+制造”概念被股市追捧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明确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日前在贵州调研当地“互联网+制造”的发展情况时强调,“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正是“互联网+制造”的内在逻辑。

工业4.0”的概念在资本市场受到市场追捧。去年年底,沈阳机床率先爆发,短短两个月内股价几近翻番(2014年沈阳机床累计涨幅高达115.66%)。杭州股民陈先生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沈阳机床、蓝英装备、科大智能等工业4.0概念股几乎同时启动。

今年年初,随着“互联网+”发展战略提出,沈阳机床2月底迎来主升浪,股价短时间内大幅拉升,其中2月份上涨10.47%,3月份上涨10.01%,4月份的涨幅更是高达58.89%。截至昨日收盘,沈阳机床累计涨幅已经达到170.71%。

市场空间接近20万亿

在“互联网+制造”特别是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背景下,传统工业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开启了高达数十万亿的市场空间。

国泰君安研究显示,工业互联网将为各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市场空间巨大。其将为通信、电子、计算机、机械、能源等诸多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机遇。据工业互联网领域权威机构GE估计,工业互联网有望影响46%(约32.3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万亿元)的GDP增量。仅从“互联网+制造”的一个产业分支——机器人产业来看,其市场空间就高达万亿。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机器人销量仅为3500台,2013年为36860台,2014年则攀升至57000台,同比增长55%,连续两年坐上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宝座。按照均价每台30万元估算,市场规模近200亿,未来10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12840亿元。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司楠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