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维码垃圾分类做起,期待文明素养养成

20.05.2015  10:06

垃圾分类,是杭州的城市“四治”重点之一。据媒体报道,余杭区有两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成绩进步神速:1189户人家中,垃圾分类正确的居民从原来的不到一半,提高到现在的85%左右。

这两个小区都采用了新技术——二维码垃圾分类。每户居民有一张专属的二维码卡,通过刷卡领取垃圾袋,垃圾袋上印着这户家庭的专属二维码卡。这样一来,每户居民扔了什么垃圾、有没有分类,一目了然。

有了智慧应用的助力,余杭这两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率不负众望,大幅上升。

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境的第一步。早在5年前,杭州就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很多小区都设置了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也给居民配发了装不同垃圾的塑料袋。多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去年初有政协委员调研发现,全市约70%的垃圾分类不合格。尽管这是一年前的数据,但是短短的一年之内,垃圾分类的合格率也不可能明显提升。垃圾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分类,就难以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要让市民都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要靠持之以恒的宣传推广,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目前在杭州的很多小区,垃圾分类处于事实上的无人管理状态,居民即使混装垃圾,也没有人提醒或督促;严格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也难以获得奖励。在有的小区,就算垃圾分类做得较好,但清洁车仍然把所有的垃圾混装在一起运走。这对市民的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

余杭这两个小区的做法,靠的是科技力量对居民进行适当的约束。垃圾袋上都印着和每家每户对应的二维码图案,无形中让居民不要乱装、乱扔垃圾。此外,社区垃圾分类专管员每天都对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进行开袋抽检,也避免了片面依赖科技,防止有居民钻空子。

不过也要看到,这个办法虽然从技术上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但也存在泄露居民隐私的风险。垃圾袋的二维码上包含居民的家庭住址等信息,生活垃圾中也可能含有居民不宜为人所知的隐私。而且二维码垃圾分类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举过一个有关口香糖治理的例子:我国香港地区是严罚,并且每年要花费不菲的钱来清除这一污染;新加坡索性禁止生产、进口口香糖,人们没处去买;而日本,既不禁止生产、进口,也不重罚,但街上见不到口香糖残渣造成的污染。张五常得出结论说:公民的文明素质是最低的治理成本。

前不久发布的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分析报告显示,市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得分最低。对垃圾进行分类,无疑是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市民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现阶段离不开外力的约束与激励。但我们想说的是,垃圾分类哪天用不着二维码了,才是最好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王俊勇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