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买保险,你必须知道的三个关键词

11.03.2016  06:40

辨清实际收益率,退保留意现金价值,定期给保险做“体检

买一份保险成为2016年不少家庭资产配置的关键一环。

不过,由于投保人对保险的认知度有限,不少市民还是在保单的有效应用上遇到难题,保障不成反而给自己添堵。

为此,本报记者联合投保顾问团的一众专业人士,告诉你今年买保险必须要知道的三个关键词,一同解开保险消费中普遍存在的种种误区。

关键词1:收益率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历史利率只是参考

宝宝类产品收益率都‘破3’了,索性买份理财型保险,收益还能跑赢银行理财。”私营业主小宫不久前在京东金融平台买了一款叫“京恒年年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历史年化收益率写着6.9%,高出了银行理财产品一大截。

买完仔细一看,此款产品虽历史年化结算利率6.9%,但保底年化结算利率是3%,网站上明确标明“超过最低保证结算利率3%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小宫不禁疑虑,这款产品到底靠谱吗?

购买理财型保险产品时,各种年化收益率要看清。”浙江工商大学保险学教授施建祥提醒道,“比如说预期年化收益率,但预期并不等于实际收益。而历史年化结算利率也是不确定的,它只是保险公司按照往年的利率给的参考,实际收益率还是要看保险公司的效益,它是保本,但不一定保息。

经济下行、利率走低,理财型保险的确因其不俗的收益率而成为理财平台的“爆款”。新华保险杭州中支业务主任张培幸表示,保险是长期的人生规划工具,而不是短期理财工具,保障功能是其他金融产品做不到的。“先保障再投资,顺序不能颠倒。

关键词2:现金价值

退保后悔成本大,合理运用10天犹豫期

投保人一定要清楚,退保的现金价值是很低的。”太平人寿浙江分公司教育培训部经理史晓琦说。“购买保险要量力而行,一些消费者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持续交保费,停止缴费会造成保单失效,而如果退保的话,现金价值损失是很大的,最多可能会损失八成保费。

中途退保仅得保单的“现金价值”是很多消费者会遇到的老大难问题,虽说买保险时都是“投保自愿,退保自由”,但遇到退保时,面临的却是本金的损失。

史晓琦说,为了避免退保造成的损失,消费者一定要合理运用购买保险产品后的10天犹豫期。“购买保险后,消费者应回家检查合同条款,并跟业务员确认产品责任与你的需求是否符合,是否存在问题。在10天犹豫期之内退保,一般只收10块钱保单工本费。但过了10天,整个保单的资金就纳入到公司运营账户里了,再退保现金价值就会有比较大的落差。

施建祥则建议,因为保险产品变现能力低、流动性比较差,退保又会造成本金损失,所以消费者在购买保险、缴纳保费时应当与收入相匹配,一般来说,每个家庭每年10%-15%的收入可用于购买保险。

关键词3:保单检视

按这三种情况给保险定期“体检

如果10年前买的一份保险,经过10年间的通货膨胀、自身收入变化、家庭变化,当年的保障还能满足你现在的需求吗?

很多人认为,买了保险就是一劳永逸的。其实,保险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升级、优化的,一旦买了保险,我建议每年做一次保单检视,根据生活动态发展来分析与匹配。”史晓琦说,保险也需要定期“体检”。

如何做保单检视?史晓琦介绍,保单检视主要分为四大项目:

第一,生命周期有没有发生变化。单身、两人世界、三口之家、成熟家庭和退休生活对保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往往单身阶段对保障的责任更高;三口之家会涉及教育金;成熟家庭则会对养老需求更大。

第二,收入有没有发生变化。平均、中等、高等收入,以及薪资、营业、投资等不同收入来源都决定了选择的不同。平均收入者注重意外险,中等收入可增加重疾、养老险,高收入则可以加一些投资理财。薪资收入可以多考虑长期的保险产品,营业、投资收入没有持续保证,则可选择相对短缴费产品。

第三,保障预期有没有发生变化,要考虑生命保障、重疾保障的保额需求变化,是否要增加退休补充,以及有没有传承的需求。

第四,有了保障预期之后,再看看实际买的保险匹配的是哪种责任,是否符合你的预期以及变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超 于洁婧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