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美丽杭州”的教育华章

19.12.2014  19:44

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治国理念。建设“美丽杭州”,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力回应。2014年,为了让杭州人民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福祉,杭州市教育局以共建共享“美丽杭州”为己任,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书写了一篇篇“美丽杭州”的教育华章。
        双向适配  合作共生
     
让家门口学校都有优秀教师
     
徐兰花原来是淳安县千岛湖镇三小的语文老师,现在到了浪川小学支教。她发现,这所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住宿条件并不差,但就是留不住人,剩下的,要么年纪很大,要么是新招的教师,而新教师急需要培训。与校长商量之后,她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白天听课、诊断、示范、讨论,晚上带领年轻老师备课、说课、改进、再磨课。
      后来,她又想到,何不让这里的教师到千岛湖镇三小轮训呢?对这一提议,浪川小学和千岛湖镇三小的校长都很支持。2013年10月下旬,浪川小学的年轻老师来到千岛湖镇三小进行轮训,每个老师的进步都非常快。轮训结束后,再听他们上课,徐兰花终于松了一口气。她说,没想过支教能使一所学校发生这么大的积极变化。
      “一粒种子,带动一个团队”,这是杭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宗旨。实际上,随着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的完成,校际硬件设施的配置趋向均衡,其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方面。因此,均衡配置师资,充分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带动和孵化作用,成为促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多措并举。2014年9月,全市确定的交流教师全部到岗到位。交流人数为1409名,其中普通教师927名,骨干教师305名,校长177名,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18.38%,让家门口学校都有优秀教师。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交流工作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工作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展开的,不仅要注重交流教师的数量,更要注重轮岗工作的质量,要让“每名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都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为此,整个交流工作以名校集团化和城乡互助体为依托,通过共同教研、合作科研、学生交流、异校任课等途径,帮助教师个体适应不同学校的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增强不同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认同和配合。
      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兼任转塘小学校长已经4年了,这所不起眼的郊区小学的提升有目共睹——各类优质课评比、教育科研工作在西湖区均名列前茅,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特长、文明习惯等都得到全面发展。
      “转塘和学军是一个合作互融、共同发展的过程。”汪培新说,“对学军小学来说,骨干教师有了实现价值的更大舞台,转塘小学的教师也获得了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收获独特且丰硕。
      学军与转塘之间的“互融”模式为:支援学校派出管理团队6至8人到受援学校,两校实施共同的绩效考核、奖励,“捆绑式”结对让名校在管理机制、专业技能、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精髓渗透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中。
      有效的前期“预热”和后期的通力“合作”,保障了岗位与教师的高度耦合,也为各校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注入了新的特质和动力。广大校长深刻认识到要在思想观念、价值目标、制度建设、物质激励、精神支持等方面多下功夫,下真功夫,才能使本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正是教师培养方式和校园氛围不断优化,使我市的教师交流工作突破了“削峰填谷”的险滩,有效地防止了“牛奶被稀释”,整体提升了全市师资队伍水平。
      在量质并举推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工作的同时,市教育局还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和举措,使兜底与激励相结合,避免了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在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保障了交流工作科学有序地展开,形成了基于人文关怀的交流机制。
      随着杭州教师交流工作的科学推进,杭州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大对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建功立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激活薄弱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逐步提高条件艰苦学校教师待遇、在薄弱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坊等办法,引导好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不仅使家门口学校都有好教师,也使每一所学校的教师群体都能够与“身边”的骨干教师共同成长,进而建设一支让全市人民满意、称道的教师队伍。
      分层走班 自主选课
      高中课改紧跟高考新步伐
      在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教室的课桌是没有抽屉的,走道两边放着大大小小贴着标签的柜子。早读一结束,学生背起书包奔赴自主选择的课堂。
      这是绿城育华必修课走班后的一个场景,学生在这里拥有四大选择的权力:选教室、选教师、选课程、选难度。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换来的是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如有位学生在原有行政班体制下的物理单科成绩在年级200名左右徘徊,因为她总跟不上全班上课的节奏,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别的同学说出答案了。必修课选班的时候,她选了物理B层次,上课节奏一下变慢了,讲解更细致了,期末单科排名也提高到了年级60名。如此一来,她面对物理再不胆怯,而是充满自信。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固定的教室没了,也就没有了固定的同学,当年你打听作业的“同桌的你”再也找不到了;统一的课表没了,全是私人订制的专属课表,让学生自己规划人生、自我因材施教。“吃不饱”或者“听天书“的感觉也不复存在了,真正做到了按层次教学。
      “必修课走班”,既是2012年启动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杭州市各普通高中适应新高考改革深化课改的破冰之举。
      这是一场变革。2014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19日,浙江作为全国两个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正式向社会公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这意味着,与高考息息相关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
      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后,杭州市教育局紧跟改革步伐,于9月23日在杭州第二中学举办了“杭州市新高考方案宣讲会”。明确将科学合理安排课程作为今后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目前,杭二中、杭师大附中、绿城育华学校已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16所必修走班试点学校,杭师大附中、绿城育华学校的必修走班也已开始积极试行。
      建设海外师训基地  深化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扮靓杭州教育“国际范儿
      今年4月,杭州第十四中学诞生了一个最牛学生群体——当其他高三生还在为高考冲刺时,作为该校首届国际班毕业生的他们都拿到了至少5所世界级名校的录取通知。其中最高纪录是一个名叫郑奕楠的女生创造的:康奈尔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9所美国名校,都向她抛出了橄榄枝,简直就是offer拿到手软的节奏!
      通过打通海外留学渠道获得留学机会的,可不仅仅限于杭城的普通高中,在职高的小伢儿们也有了新的选择。比如杭州市江滨职业学校与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开展“课程合作,学分互认”,引进外教,引进课程。今年该校毕业生王天鸿、梅思安两位同学通过雅思考试5.5分,暑期就被约克·圣约翰大学本科顺利录取,一个就读金融本科财务方向,一个就读金融本科商业方向,成为杭州市首批赴英留学的中职毕业生。又比如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也有24位高三学生正在进行新加坡博伟国际教育学院的合作课程学习,为半年后开启别样的人生努力拼搏。杭州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开启中职学生赴海外升学与就业的新航道。
      今年以来,杭州市教育局新拓展英国纽卡斯尔学院为职业教育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校校有外教”工程全面推进,全市中小学聘请外教233名;国内首个高端国际交流寄宿学习项目——香港“汉基杭州学习中心”首批58名国际学生顺利完成1年沉浸式IB课程学习,第二批71名国际学生开启新的1年沉浸式IB课程学习;杭州高级中学中美班获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本市第8所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签署共建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意向书……
      今年两会期间,杭州市政协196号重点提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杭州基础教育国际化外部政策环境的建议》亮相,分管副市长亲自领办,开展跨部门协作,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办理提案,先后举办两次专题研究会、一次协调会,进行三轮书面征求意见。8月18日,杭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
      按照计划,杭州市将围绕“立足杭州,放眼世界;服务城市,服务公众;开放教育,创新教育;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四项原则,通过实施“百校结对”、海外师训基地建设、“校校有外教”、中外合作办学、“留学杭州”、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建设等7个重点项目,强化综合协调、政策支持、督导评估、宣传引导4大工作保障,以教育国际化促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培养和集聚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建设国际化的美丽杭州,推进城市和人的现代化。到2017年,全市中小学与海外学校结对数不少于600对,市属高校与国外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的50对以上,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与海外成人教育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5对以上,全市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85个,专门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学校达4所。
      如今,浙江省千校结好特色学校评审与杭州市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建设正在拉开帷幕,明年起,杭州将每年创建市级教育国际化特色示范学校20—30所。到2017年,争取达到80所,使之成为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教育示范窗口和金名片。
        零门槛报名  全透明招生
      民办初中招生新政让“小升初”走向理性
      “今年招400个学生,216个摇号,144个自主,40个特长生,清清爽爽。面谈家长可以陪看,录取名单公布得很快,比较透明。” 对于采荷实验学校今年的自主招生工作,家长们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同样表示满意的还有那些曾为选公办还是民办而犹豫不决的家长们。家住化纤新村的胡女士说,她女儿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之前咨询一直想去的民办初中,发现离自主招生条件还有差距,便选择了公办学校,胡女士说:现在公办学校前八所重高保送生比例每年都在提高,孩子在公办学校读,努力一下,争取保送的机会也很大。
      今年夏天,当民办初中招生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初教处的蒋锋处长笑言今年是他接管民办初中招生工作以来过得最轻闲的一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收到学校考试或者变相考试的投诉。
      令人满意的招生秩序主要得益于杭州民办初中招生制度作出的新调整:网上报名“零门槛”,自主招生全透明。为此,市教育局做了大量工作,切实从问题入手,开门决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自去年9月以来,前后召开了多场各区教育局分管领导、部分公办初中校长和民办初中校长等座谈会,并在社会上发起了市区民办初中招生报名方式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共收集到社会各界人士、公民办初中校长教师、家长意见建议共296条。最终,大家一致认同的报名方式是不能考试,统一采用网上报名。
      然而,对涉及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各种声音又开始此起彼伏。有人说,若允许学生报多所学校,肯定会出现一名学生被多所民办初中摇号摇中的情况,一旦摇号没摇中,还会出现多所学校抢一名学生的情况,怎么处理?还有人说,民办初中的自主招生方案由学校自主确定,假如学校设置一些前置条件,这是否又会成为新的“变相劝退”方式?
      在一轮轮征求意见、修改分析后,市教育局拿出了两个方案,方案一提出摇号和自主招生的比例为6︰4,方案二是学校通过资料审核和面谈后,按一定比例确定参加摇号的人数,摇号和自主招生的比例为8︰2。最终,根据家长、新闻媒体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办民办学校校长、城区教育局局长的投票,方案一通过。
      实施网上报名,但要求每名学生只能报一所民办学校,网上报名结束后,招生计划数的60%实行电脑派位,40%由学校自主招生录取。蒋锋说,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在电脑派位期间,由杭州市国立公证处对派位过程进行全程公证,杭州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和行风监督员全程参与监督,3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技术审查组对电脑派位的程序进行检查监督,省市1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全程观摩了电脑派位过程。
      针对家长普遍担心在各民办初中自主招生面谈环节会偷偷考试的情况,杭州市教育局要求各民办初中在网上报名开始前必须向社会公布面谈方案及内容,面谈当天,邀请行风监督员对各校面谈过程进行巡视,一些学校还组织了公众监督团对面谈过程进行监督,各校面谈过程向新闻记者全开放。为保证面谈的公正性,许多学校广纳智慧,不断完善方案,如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初中部)今年为面谈创建了一个招生面谈系统,学生在正式面谈前需要在系统上进行确认,确认后系统会生成一个编码;整个面谈过程中,教师只看编码而不看学生姓名,以保证公平性;每一个面谈项目都有一位教师负责录入成绩,面谈一结束,成绩立刻自动生成。
      4月23日至25日,市教育局开通了民办初中招生网上报名系统。在首次网上“零门槛”报名的背景下,曾让人担心的人数剧增和派位录取比例大幅提高的现象最终没有出现,新方案下的学校与家长共趋理性,避免了家长盲目择校、学校过度劝退而造成的矛盾,首次实现了民办学校报名工作的“零投诉”。
      逐鹿竞技场  点亮职教梦
     
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出实效
     
6月13日,扬州,来自西湖职高的虞哲珺、沈亚芳、黄建飞三位同学在奋力拼搏之后,将中职烹饪国赛的三个项目金牌都囊括其中,实现大满贯。这已是杭州西湖职高代表浙江省参加国赛并在国家级一类竞赛中荣膺的“六连冠”。
      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上,杭州市代表队共获14金14银8铜的历史佳绩,金牌翻番,位居浙江省金牌数和奖牌数第一;在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行会驻校、名店订单、企业教室、项目管理——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两项教学成果荣膺一等奖,杭州交通职高和西湖职高喜获二等奖;全市职校生本科上线307人,占浙江本科总人数的1/3……这样的荣誉在2014年的杭州职教界不胜枚举。
      一份份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更是杭州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成效。近年来,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打造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特别是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重要抓手,使之成为师生切磋技艺、展示风采的大舞台。每次选拔和备赛始终坚持覆盖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学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梯队化选手培养模式和由市级、校级和教研组三层面合力推动的备赛模式。“以赛促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培”,让大赛成为引领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发展的核动力,这是杭州职教在经历一场场赛事后的成熟宣言。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之下,不仅大赛成绩骄人,更重要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则是杭州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又一亮点。在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杭州获得一等奖的两个项目均将关注点聚焦在了区域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上,从学校和区域经济的实际出发,揭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突围之路,找到了“三个点”,从合作育人、合作实训生产,到合作技术研发,在多方利益主体的对接磨合中,找到了适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路径:一是从人才培养中找到结合点,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契机,缔结校企共同体;为企业量身定制高技能人才,激发了企业对合作育人的兴趣。二是从生产性实训中找到切入点,依托校企共同体,将“教学性”与“生产性”有机结合,在校内建立“校中厂”即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即产学研中心,以典型产品开发为载体开展教学、实训;引企入校,让其承担对外服务和专业实训双重任务,实现现场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的结合,满足学生生产实训的需求。三是从技术研发中找到兴奋点,自2010年以来,杭职院教师到达利企业锻炼达3200人次,师生合作完成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42项,设计服装1512款,为企业带来8000余万元经济效益;中策职校与杭州市拱墅区餐饮行业协会合作,帮助区协会制定餐饮行业从业标准和美食街菜品质量标准,全面梳理运河菜肴文化,拓展社会服务项目,从打造一个品牌专业,到催生一个产业,在校企深度融合中打开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杭州经济的“升级版”,需要杭州职业教育“”的飞跃。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杭州职教的师生所表现的良好职业形象、端正的职业素养和精湛的职业技能,让我们看到了杭州职教的灿烂明天。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
     
构建产学创交融的人才培养高地
     
10月18日,杭州旅游创意中心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城市学院信电分院师生研发设计的旅游GPS导航软件系统,以其独有的技术含量和实用性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研发团队代表汤益军老师介绍,该系统现已在西溪湿地使用,每天为上千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据了解,该中心成立后将充分结合浙大城市学院相关院系的课程设置、毕业创作、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教学环节,为杭州旅游对外宣传、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普高、上大学,最终找到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二是高校在自身利益和产业化扩张的驱动下,高度迎合了学生家长们这一非理性、不健康的教育消费需求。于是,高校大幅扩招,非理性的海外留学人数迅猛增长,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更是不断高涨。
      当毕业即失业、海归即海待的窘境出现时,很多家庭只有面对“财才”两空的惨淡结局。集全力供给、培养出来的孩子陷入了市场中难就业,自身又不能立业创业的“两难”境地。实际上,面临“才财”两空局面的还有广大实体企业,在就业难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和人才荒。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合的、能用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人才资源的匮乏无法支撑企业进一步的转型和升级,企业创造不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其生存和发展也非常艰难。作为各类民企汇聚的杭城,此类矛盾比较突出。
      破解就业难、招工难问题,必须加强产业和学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杭州市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基础上,出台了《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对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和一系列安排,使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高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产学对接模式。
      《实施意见》的出台是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举措,从政府、行业、企业、园区、高校等方面出发,建立四个工作机制,并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企业的参与,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二是提出在高校设立技能名师工作室,支持校企人员交流合作;三是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共同体,将企业及有关产业园区接纳学生实习、实训情况纳入承担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评选、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产业园区评优、上等级的评价指标,在企业及有关产业园区中组织认定一批市级产学对接示范性基地;四是支持校企共建职工培训中心,扶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五是提出税费优惠政策,企业向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市属高校设立的教育基金会捐赠,用于学校人才培养,按税法规定准予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年,扶持建设特需专业15个,中高职衔接示范(培育)专业10个,技能名师工作室30个,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10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0个,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20个,组织100名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企服务。该文件出台后,市级部门和高校积极响应。
      随着《实施意见》的深入落实,将高校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产业对接模式将不断涌现。同时,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高校、企业、行业、园区、政府将充分合作,进一步健全产学对接的体制机制,拓展校企合作途径,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发挥教育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产学结合、多方共赢、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