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乡音抒乡思 浙江诸暨八旬老人醉心编集家乡话十载

17.03.2017  14:32

  “来,跟爷爷念‘落国步’,就是玉米的意思。”在不同于吴侬软语的硬朗腔调中,82岁的浙江诸暨老人黄河清将地道的诸暨方言口口相传,也用手中一杆笔将乡音留住。从编集家乡话到整理出书,一本《诸暨方言》浸润的是老人十年点滴心血,承载的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浓浓乡情。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方言携带着当地悠久的文化密码,抑扬顿挫间饱含浓郁深沉的乡土情结。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一句地道的家乡话,便足以让人热泪盈眶。对此,长居浙江金华的黄河清有着最深刻的感受。

  虽身在外地,黄河清却未改乡音,“我平常聊天都是说诸暨话,旁人一听到我的说话声,便知是诸暨人。”一口地道的诸暨方言已是他身上鲜明的个人标签。

  2006年,“金华诸暨人联谊会”新编通讯录前夕,作为会长的黄河清与乡友一拍即合,为增近乡情共同编集了“诸暨家乡话”刊印在通讯录中。这个温馨的举动也获得遍布国内各地的诸暨人的好评。

  自此,黄河清开始了编集“诸暨家乡话”的十载岁月。“这些年,我每天想一点,每天记一点。”黄河清告诉记者,因为不会使用电脑,他都用手写。厚厚一叠四五万字的手稿便是老人倾注的满腔心血的最好见证。

  2011年,在诸暨市牌头中学任教的黄钰锋到黄河清家做客时,阅读了“诸暨家乡话”的手写稿,感触颇深,“虽然处于江南水乡,但诸暨方言全然没有那种吴侬软语的感觉,与周边县市的方言有着很大的区别,用诸暨本地话来讲就是‘硬邦邦’的。这特殊的语音和腔调,映射着诸暨人的特有性情。

  在黄钰锋看来,编写《诸暨方言》能让传统语言文化得到继承,也能供后人和对诸暨方言有兴趣的读者赏阅,于是他欣然答应帮助黄河清将手稿录入电脑整理。

  “方言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种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黄河清表示,单靠自己用回忆记录的方式局限性太大,但如果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能为留住乡音多凝聚一份力量。

  日前,由黄河清和黄钰锋编著的《诸暨方言》出版了,老人心中绵延了10年的梦终于成真,对于诸暨方言的未来,黄河清有着更多期待,“接下来,我的想法是把《诸暨方言》里的方言用童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传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