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司老人们为故土寻找下一任“讲师”

10.03.2015  18:16

各界人士出席纪念戊寅惨案77周年活动。 

  3月9日上午,在余杭乔司老街街尾还未完工的和平公园内,做完胃部手术、3月8日刚结束第一次化疗的丁有福老人站在乔司学生们的面前,对77年前的那段历史娓娓道来。有点清冷的早春,老人的身影显得单薄,却又异常坚定,像一面旗帜。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于乔司人来说,是一个痛心的日子。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七日(戊寅年正月十八),日军遭国民党六十二师爱国将士袭击后,于正月十九日八时许,突增兵包围乔司,封锁路口,放火烧房,对无辜的群众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延续三天,全乔司镇(包括附近农村)被杀害的同胞达一千三百六十人,烧毁房屋七千余间(镇上两千多间)。保庆桥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乔司大屠杀”,也就是后人记载的“戊寅惨案”。
  乔司大屠杀三年以后,即1941年,中医方寿僧组织当地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也就是现在的乔司老街。“在老街不远的西北面,就是千人坑,为了让死去的人得到安葬,后人又在千人坑的原址上建起了公墓。那个时候,农民在塘里挖藕,可能随便一挖下去,就能挖出一根骨头来。这些尸骨,一寸一寸、一节一节被收起来,最后汇总时,整整有两大缸。”方寿僧的孙子方国强老人介绍着戊寅公墓的历史,仿佛一切就在昨天。为了使新一辈人能够不忘记这段历史,他和丁有福这样的老一辈乔司人,在上世纪80年代自发成立了讲师团,向晚辈们无数次地讲述着或亲身经历、或亲自考证过的这段历史,这一讲就是三十多年。
  在丁有福任乔司文化站站长期间,他和讲师团的伙伴们,召开了无数次各种类型的座谈会,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走村串户,调查取证。历时数年,详细地记录了戊寅惨案中死难者的姓名、年龄、职业,逐个登记造册。如今讲师团共有五、六人,到了丁有福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了,但如今他们都已进入了花甲之年。老一辈人的讲师团又在寻找第四代传人继续讲述、承传这一段历史。“当年的幸存者和目击者大多已经不在人世,我们希望,这段历史不要被遗忘,一定要有人讲下去,让后人不忘国耻,奋发向上,牢记落后就要挨打。
  纪念历史,是为了凝聚圆梦的力量。1983年,保庆桥畔修建起了戊寅公墓。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乔司镇曾投入资金对“戊寅公墓”进行扩建重修。去年6月份,将公墓囊括在内的乔司和平公园项目开工建设,遇难者纪念碑被重新雕刻,树立在和平公园里,大屠杀纪念馆也已经造好。
  作为乔司文化站的老站长,丁有福每年都会和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镇上学校的学生,还有街道的机关干部一起在这里参加公祭。而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这意义,又更深远一些。不过眼下,他们比较着急的是,除了下一班讲师团成员的培养,还有就是广泛收集大屠杀纪念馆的文字和实物资料,“以确保纪念馆能在年内顺利开馆”。
  如果你了解乔司的那段惨痛历史,如果你能为纪念馆的建设提供帮助,也可以通过我们杭州日报的“读城”微信,与乔司文化站联系。(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